歼5原型机
歼6机群
歼7原型机
构建国防航空工业蓝图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可是,抗美援朝战争最紧迫的一个问题就是急需大量的作战飞机来夺取制空权。于是,尽快创建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一次中央财委会上,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谈了自己对创建中国航空工业看法,他说:“在目前条件下,建立航空工业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争取苏联的援助。”他的意见得到中央财委主任陈云和副主任李富春、薄一波等领导同志赞同。但他们认为,建立航空工业事关重大,还要请示毛主席和周总理,因为这要花很多外汇,党内对此认识不一,还要做许多说服工作。
何长工说:“眼下困难确实是很多,只要毛主席点了头,事情就好办多了。斯大林那里我也可以去拜佛。”
当时在党内对于新中国的发展问题确实有许多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优先发展航空工业的问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全国经济尚待恢复,要人缺人,要钱缺钱,要技术缺技术,在这种条件下去搞尖端航空工业,这不是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吗?
有的人说:“还是现实一点吧,凭我们现在的工业基础怎么搞航空工业?那不等于小孩子不会走就想让他跑呀?”
有的人甚至连讽刺带挖苦地对何长工说:“何长工这个跛子,还真想上天啊!”
何长工对这些风言风语不以为然,他听后反倒笑着说:“我这个跛子就是心高,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东北,又从东北到北京,跑了半个中国,跛了大半辈子了,现在也该上天了!”
会后,何长工代部长把自己的想法专门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非常支持,接着又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听后认为何长工“这一炮”放得好,并赞成航空工业建设应该早点儿抓。好在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以及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都赞成创建航空工业,再经何长工多方游说和做工作,也得到了大多数中央领导人对尽早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支持和理解。最后毛主席明确指示航空工业要尽早抓,所以创建航空工业的问题终于定了下来。
1950年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这两个重要会议将决定中国航空工业的命运。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沈鸿和刚从东北调到北京的段子俊等。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创建中国航空工业的方针、原则和发展道路,以及争取苏联援助问题。会议通报了朝鲜前线的战况和战场形势:美军攻陷朝鲜首都平壤,美机轰炸鸭绿江大桥,我志愿军后续部队、作战物资和后勤保障等均受阻,情形非常严重。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空军急需飞机,急需用我们自己的飞机来装备志愿军,夺取制空权……
经过连续几番紧张热烈讨论,最后周恩来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要从实际出发。中国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打仗,大批作战飞机急需修理。中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千米国土和5亿多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原则是由小到大,在设计修理厂时,就要考虑到日后转变为制造厂的安排和部署。同时,要和苏联谈判,争取他们帮助我国建设航空工业。”周总理的总结讲话,指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方针、原则和步骤。
最后会议还决定,派出以何长工为团长,段子俊、沈鸿为团员的代表团赴苏,谈判援助中国创建航空工业问题。代表团临行前,周总理还会见了代表团成员,他细致地嘱咐:“这次赴苏谈判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向苏联同志说明我国没有航空工业基础,要从头建设的道理。规模要搞小些,主要解决修理的需要,保证朝鲜战场作战。这是因为我们刚刚建国,还很穷,搞大了没有力量。我国航空工业没有基础,谈判时原则上依靠他们,一定要争取苏联同志帮助我们把航空工业建立起来。谈判中有什么问题,随时打电报或电话向国内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