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娜急忙赶赴柏林,请当时着名的法国画家佩恩(AntoinePesne)为绘画像,并将这幅经过艺术家美化的画像立即呈交伊丽莎白女皇,满心希望她会选择叶卡捷琳娜做彼得的新娘。叶卡捷琳娜对似锦前程更是朝思暮想,但在她的思想中爱情不占任何位置,她只对皇位感兴趣。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一七四四年的新年那天,约翰娜收到伊丽莎白女皇赐函,邀请她们母女莅临俄罗斯,的父亲则不在受邀之列。两个钟头之后,另一个信使送来了国王腓特烈二世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非常高兴看到叶卡捷琳娜嫁给俄罗斯的大公。
但的父亲是一位一丝不苟的路德派信徒,对于女儿嫁给一个信仰俄罗斯东正教的丈夫,并不太热衷。父亲认为,女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该改变宗教信仰。叶卡捷琳娜的父母为此争吵了九天,但约翰娜最终获胜。一月十日,叶卡捷琳娜与母亲动身前往柏林;在赴莫斯科之前,她们受邀拜访腓特烈国王。
真是青云直上,前程似锦,可是,却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在她的行囊里只放着两三套便服,一打内衣、一打手帕和六双长袜。她根本就没有嫁妆,但她和母亲都知道,到了莫斯科后,伊丽莎白肯定会赠赐大量精美服装。
在柏林,之母秘密会晤了腓特烈,他是一个精明而又富有想象力的人。他要求约翰娜在俄罗斯宫廷中充当他的间谍,他希望除掉伊丽莎白权倾一时的国务大臣阿列克谢·别斯图热夫(AlekseyBestuzhev)伯爵。别斯图热夫是普鲁士的死对头,腓特烈授意约翰娜暗中破坏此人与伊丽莎白的关系。
约翰娜欢欣鼓舞,她肩负着一项将导致重大后果的“政府使命”。由于激情澎湃,觉得自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不免趾高气扬,在前往莫斯科的旅途中对女儿比以往更加的冷淡。她们从施特廷(Stettin)出发,一路乘坐马车、雪车,在路上颠簸了几乎六个星期,于一七四四年二月二十日到达莫斯科。
伊丽莎白女皇的宫廷既充满宗教气氛又兼具世俗性——女皇本人也是这样。伊丽莎白极其虔诚,经常长时间在教堂里祈祷;但她也爱举办狂欢舞会。据说她自己一人就有一万五千套丝绸衣服和五千双鞋子。虽然她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但却缺乏教养;她懒惰、固执、粗俗不堪,有时甚至很残忍。
基督教在公元十世纪方传入,因此俄国的宗教活动与欧洲其他地方差别很大。俄罗斯人并不敬畏全能的上帝,而是一直沿袭由希腊东正教教会创立的古老习俗,把上帝看成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圣像(小型宗教画)挂在家中最好的房间,然后在圣像四周挂上家人的肖像画。俄罗斯还认为兄弟之爱与对上帝的爱一样重要。
即使在引进基督教之后,俄罗斯妇女仍旧过着幽居的生活。直到彼得大帝实行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措施后,才正式鼓励妇女在社会上抛头露面。尽管彼得大帝实行各种改革,俄罗斯妇女似乎仍然喜欢幽居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已被西欧的妇女们放弃了。据说彼得大帝在举办舞会时,曾派出他的禁卫军强迫不情愿的妇女来参加庆祝活动。彼得让他的第二任妻子做了皇后,但她却宁愿在相当程度上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消磨时光,并且从不学习读写。但她的不识字并不妨碍她对国家事务的兴趣。当她的侄女利奥波多芙娜(AnnaLeopoldovna)登基时,她仍然过着幽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