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布设有百多个海洋环境监测站。这些海洋站是海洋系统最基层的单位,如同神经末梢般实时把海洋的动态信息传送、汇总。数十年如一日,这些看似平凡的站点却记述着一段段不平凡的岁月。
南沙群岛,位于中国海疆的最南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之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南沙海洋站位于祖国南沙群岛的永暑礁上,自建成以来,便担负着海洋环境观测监测和为国守边的重任。
捍卫国家主权,浇筑历史丰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过任何异议。同时,在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国际实践中,世界各国也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联合国
1987年3月7日至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4次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召开,其主旨议题是讨论通过“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该计划首次明确了200个海洋联合观测站的站址、编号和主权列属国,提出了联网观测的一系列业务标准、法律规范和权利义务。在会议讨论和正式通过“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相关法规文件时,与会沿海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代表对列属中国的5个海洋观测站,包括标号为74站的南沙群岛海洋观测站和76站的西沙群岛海洋观测站均一致赞同,未表示任何异议,这也再次有力地证明国际社会对我国南沙主权的认可。由此,也正式拉开了我国南沙海洋站艰苦卓著的建设序幕。
1987年5月15日至6月6日,国家海洋局派出一个44人的勘察工作组,搭乘“向阳红五号”海洋科学调查船赴南沙群岛海域进行海洋站选点勘察。经过23天高温酷暑的海上作业,工作组顺利完成了对永暑礁、华阳礁、六门礁等岛礁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调查,最后选定永暑礁作为建站的地点。
永暑礁
永暑礁建站的艰巨任务主要落在南海舰队某工程部队官兵身上。他们从湛江南下,一路战风斗浪,克服永暑礁海域风大浪高、礁石林立的艰难险阻,全力投入建站工作。南海舰队某水上工程船大队613船等工程建设兵力,刚刚到达永暑礁锚地就赶上连续20多天的大风浪,好不容易才下驳作业。然而,面对经过千百年海水冲击、边缘坚硬光滑的珊瑚岩礁盘,挖掘机却无从下口。对此,工程建设官兵们顶着八级大风和数米高的巨浪,一次次挺进永暑礁,在上海救捞局等地方施工部门和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冒着50摄氏度高温和时常来袭的强对流天气,经过400多名军地建设者18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终于在1988年8月2日,用忠诚与意志在南沙永暑礁上筑起一座捍卫祖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历史丰碑——南沙海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