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八达通与AP:本地与外来和尚哪个会念经?

来源:证券时网 时间:2016-09-12 06:42:53

  Apple Pay想要在香港占据一席之地,并不一定要与八达通硬碰硬。

  向琳

  上月20日,苹果正式宣布于香港推出Apple Pay(以下简称AP)电子支付服务。不少人将AP与已为港人使用近20年的八达通比较,认为AP的登陆势必令市场竞争白热化。那么,是否AP真的会成功抢占市场,取代八达通在香港的地位呢?笔者在此简单分析一下。

  从定义上来说,八达通和AP分别是转账卡与电子钱包。8月26日,香港金融局公布首批处置支付工具的名单有5家公司名列榜上。除八达通之外,也有内地流行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而AP由于暂无转账及缴费功能则无需领牌。

  从使用便捷程度来说,八达通属于“即拍即走”,不需要验证或签名。AP则需要指纹验证,使用其支付不需要信用卡号码,更不会储存信用卡信息或将之传送给商户,顾客可放心使用而不用担心信息被窃取。同时,AP最多可绑定八张卡,如果用户绑定超过一张卡,那么在支付的时候则需选择用哪张卡付款,所以纯粹以支付速度来说,八达通棋高一着。

  从市场来说,八达通比AP布局早。早在1997年,香港八达通公司正式推出八达通。截至2016年,全港流通超过3100万张,超过99%的15至64岁组别人士拥有八达通,且八达通能于8000家商户使用。与之相比,今年7月20日,AP登陆香港后,暂有7间银行能提供优惠及服务。同时,由于使用AP需要读卡器,导致一些小企业嫌贵而弃用,所以仅能于40间商户使用。显而易见,比起八达通,AP相形失色。

  综合来看,虽然八达通相比AP更接地气,但笔者认为仍不可小觑AP在香港的发展潜力。AP与Samsung pay推出之后,国内手机企业早已蠢蠢欲动。Huawei pay近日宣布正式上线,支持25家银行且可绑定公交卡。华为之前,小米也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出了MI pay。可见,苹果不仅是在为客户提供一种移动支付新体验,更是在引领新的潮流风气及确立新的行业标准。一旦苹果有任何风吹草动,其他国内外手机企业都会立即跟进,确保自己不会被遗留在趋势之外。因此,即使现时来说AP的渗透率略逊一筹,笔者始终相信,手机支付的新时代在香港不会昙花一现。

  但若AP想要在香港占据一席之地,笔者认为并不一定要与八达通硬碰硬。首先,AP与八达通大相径庭。虽AP现时只是一个支付工具,本身相比八达通并无任何服务,但这也并不完全是弱点。相反,这证明了AP与八达通本质不同。直至今年,已有近20年发展历史的八达通迫于支付宝及微信支付的压力才推出P2P支付服务。可见,AP的进入犹如一粒石子,投入香港移动支付这潭死水。AP应当充分利用“手机移动支付”这个身份,填补利用旧发卡商平台的空白。

  其次,AP有自己的支付特色。尽管在大众用户群上,AP并无优势。人们在搭乘地铁或购买一小盒牛奶的时候,首先想起的都是八达通,但是在需要支付相对较大金额时,AP似乎更加实用。所以,这个门槛其实也是一种优势,能够将更具有消费能力的用户隔离出来。相比八达通,AP安全性更高,使用感也更加优越。笔者认为,虽然AP与香港本地巨头八达通难以平起平坐,但能填补移动支付的空隙,形成与八达通不同的支付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对于香港的商户或者消费者来说,何乐而不为?

  其实不单只是AP,更重要的是整个移动支付市场。AP使用的近场支付(NFC)技术革新了“刷卡”这一接触式支付方式。根据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近日报告,全球移动支付用户2016年年底将突破10亿。研究机构Emarketer则预测,截至2016年底,整个中国将有1.953亿人使用移动支付。面对庞大的用户,AP背后的银联“云闪付”无疑是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领头羊。随着苹果、三星、华为及小米等手机商户的不断加入,可以预测,未来移动手机将在金融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天元金融高级投资顾问)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