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事物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候去吹凉风泼凉水,不免讨人嫌。但越来越火热的“双11”值得我们去冒这个“大不韪”,因为它一手抓着消费,一手抓着“互联网+”,都是中国经济的要害问题。
“双11”以5折鹊起,以低价建立江湖地位,即将在明日迎来第七个年头,据说阿里为今年定下的目标是超过800亿元。
首先,我们要向“双11”表示敬意,后者完全是一场市场化动员,是中国市场里难得的一块充分竞争之地。电商的崛起,也是“互联网+”的第一个样板,鼓舞着市场借技术创新之手,重塑效率不高的传统产业。
而且,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之际,消费被寄予厚望。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万亿元,10.5%的增速看着不错,不过相比一两年前,却是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左右。好消息是网销额的比重已接近12%,而且同期增速高达36.2%。在这个背景下,“双11”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代表着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说透,才是辩证法。低价既是“双11”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劣势。由于平台掌握了网购的话语权,“双11”的主角是平台,而非商家。平台之战的核心就是价格战,没有5折和低价这个杠杆,消费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难言撬动。
在这里,我们不是要泼价格战的脏水,相反,价格战是市场送给消费者的礼物。价格战是你情我愿,消费者受益,只要市场充分竞争和出入自由,谁也不可能通过价格战建立起行业壁垒。
但必须指出,价格战不是持久战,特别是广大商家并非心甘情愿地打价格战,很多都是慑于“双11”的巨大声势,裹挟其中,赔钱赚吆喝。在“双11”的惯性和压力下,随着“双11”的盘子越来越大,于是各种价格猫腻滥觞,“提价打折”也就成为商家心照不宣的游戏。
先提价后打折,商家不够诚信、竞争力差等,都是原因。然而提价打折的结构性原因,是5折模式难以为继。商品不可能大面积的让利、低价和5折,这将侵蚀商家的利润,甚至连成本也打了水漂。价格战是市场规律,但在市场结构和政策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高成本的营销和打折,旺丁不旺财,陪太子读书,也未必是市场规律。
过去七年,“双11”增加了消费,并非如一些观点所称只是转移了消费。创新制造需求,但打开消费局面,押宝网购和“双11”也是一厢情愿。消费意愿低,归根结底是因为剩余可支配收入不高,也是因为国内商品的税负不轻。在国民收入的蛋糕里,政府拿得多,企业和个人拿得少。说到底,消费的高与低,是一个政府让不让利的问题。消费意愿被经济结构压制,导致以5折低价起家的“双11”脱颖而出,但这种脱颖而出,是会边际递减的,因为商家很难长时间支撑这种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