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而言,阿里解决不了苏宁的困境;苏宁对阿里的短板也缺乏支撑。相比之下,我们更看好京东和永辉超市(行情601933,咨询)之间的合作。永辉超市在生鲜有丰富经验和成熟体系,正好补足京东的短板;而永辉则可以利用京东强大的物流和线上能力,双方互补性极强。
2、势均力敌的股权结构,婚后谁说了算?
贴身肉搏的互联网领域,从来没有哥俩好的平起平坐、一起向前,只有绝对控制下的坚定战略与快速执行。不论是优酷、土豆的合并,还是58同城、赶集的结合,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方管理层的放权。而此次苏宁增发完成后,张近东自身及控股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24.3%,淘宝中国持股比例19.99%,分列第一、第二大股东,两者股权比例相差不足5个点。如果长期保持以上的股权结构,双方无法进行深度整合、很难产生化学反应。而回望前尘,在阿里入股银泰后,银泰创始人沈国军于今年8月初进行了减持和股权分散,终于使得阿里成为银泰单一大股东。
图2:苏宁定增完成后股权结构
即使阿里真得通过后续股权运作获得苏宁绝对控股地位,但从阿里巴巴过往投资的记录来看,其整合能力和效果缺乏说服力。阿里巴巴有许多成功的收购和投资,例如入股UC浏览器、美团、陌陌,但这些成功更多是因为被投资者自身的能力,与阿里巴巴自身缺乏化学反应;而阿里投资的微博、优土集团、高德地图、日日顺、银泰商业,既未在阿里帝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未给被投资者带来战略升级。当然,如果考虑这些投资之后阿里的市值、银泰的市值,以及将要复牌的苏宁的市值,则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故事。
图3:阿里外延投资总结
3、内有隐忧,外有强敌
不算门当户对,文化的冲突近在眼前。众所周知,阿里巴巴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征鲜明、风格强势的企业文化,而此次面对的,是苏宁云商1.3万名非互联网基因的团队,是基于传统零售业务搭建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对如此规模的员工进行互联网改造,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也没有成功先例,双方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互联网的战场上,没有足够地时间安享蜜月,相互调和。从外部看,竞争对手必然会在双方的调整期持续发动攻击,引起相当程度的干扰。调整期,供应商体系、渠道体系、组织架构、员工政策等等都不可避免发生动荡,这种动荡很容易因竞争对手的冲击而加剧。毕竟,在双方整合路途上,我们已经看到京东、腾讯、百度等巨头等在前方。
这次联姻,相信蜜月期中,资本市场会奉上红包;而最终的结局,也让我们静待时间的验证。
(以上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