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到了,你们还打不打补贴战?还有钱烧吗?
9月23日,中国O2O创业创新大会上,这个话题一遍遍向那些O2O明星公司负责人“迎面扑来”。随着全球市场波动和中国A股大跌,投资机构“惜贷”情绪日浓,这些靠烧资本的钱,培育用户习惯、快速占领市场、建立资本壁垒的O2O公司,开始不得不静下来想想:花钱如流水,对吗?
主办方亿欧网CEO黄渊普向笔者披露了一则“猛料”:“我上次收到一份(××基金)认购书,大概意思是,100万美金起,××(一家行业领先的公共出行O2O平台)要融30亿美金,在哪开认购会,你要有钱就带过去,我问,它家不是刚融资完吗?对方说,我们给它操盘呢。”是啊,在公共出行领域的万亿级广阔市场,百亿以上美金估值的滴滴、优步尚且在融资后的补贴战之中征战不休,何况那些因区域性、行业性细分而难言“剩者成王”的垂直领域中小公司——外卖、社区、汽车、美业……你们想好了吗?补贴吧,任性?不补贴吧,认命?
专车平台靠数亿补贴建立起的市场优势地位,不可能随之提高用户忠诚度和美誉度,就像一位汽车后市场O2O负责人告诉笔者的:“身边朋友对我说,滴滴补贴一取消,他们就打算用神州专车;神州专车如果今后还取消,他们就打算回去挤公交地铁了。”在低车费之后,“接力棒”不仅没有交给下一个百米的用户转化率、重复购买率、低水平投诉率,而且还把用户的“价格—需求”弹性硬生生地拉高了许多,以至于专车平台给自己埋了一个坑:昔日靠砸钱砸来的乌央乌央的用户,今日在对手更猛烈的砸钱中,蜂拥向对方的平台,被遗弃的平台估计会心里默想:友商什么时候被钱拖垮呀?或者什么时候犯下战略性错误呀?您没听错,他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和对方手中,而是掌握在这个一旦开启就“根本停不下来”的补贴程序中。
不要迷信补贴战,那是竞争对手逗你玩的!本月起,滴滴快车学着优步,把早、晚高峰和深夜时段的快车定价提升到1.5-2倍。一边拿着明晃晃的融资额吓唬对手,一边在固有业务寻求补贴的退坡机制,这是专车平台都在做的事情。一家美甲O2O平台负责人更是把补贴战,当作一包让对手中招的“迷魂药”:在商场搞了个“1分钱美甲”的地推活动,很多同行被它带偏了,结果四五十岁的快递大叔都跑来涂个指甲。不难想像,活动一过,价格回升到50元以上,投资人又将看到平台上被打回原形的成交额、活跃度。实际上,资本的弃保效应,已在若干案例中显现。
笔者要敬告创业者:没有一家O2O公司,在行业建立稳定的领先地位,是纯粹靠补贴战“烧”出来。“河狸家”这样的美甲O2O能做起来,是因为非标品在“概念炒作,名人包装”下实现了高溢价,并且属于美业里面频次相对最高的业务。“饿了么”这样的外卖O2O能做起来,是因为它借助订餐软件、配送平台、营销插件捆绑了数百万家中小餐馆,并且“吃”是主力消费人群的绝对刚需。就连大家最津津乐道补贴的专车领域,原“滴滴打车”能做起来,也是靠相对最低的补贴成本“赎买”了出租车司机,并把出租车司机作为种子用户去催熟自营专车队、私家车乃至拼车、巴士、代驾等衍生业务。反过来想,如果“河狸家”把打形象广告的钱、“饿了么”把开发软件的钱都拿来补贴用户,原“滴滴打车”一开始就在司机端、乘客端大耗元气地双向补贴,他们也许早就死在了半路上。
当“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模式不再万能,当补贴从“市场扩张春药”变成“现金流毒药”,传统商业的逻辑——高技术、强运营、足弹药(储备资金)开始编织一件件防寒衣,“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两大定律也开始发挥它们对互联网创业的支配地位——这,恰恰是不少O2O创业团队要补回来的一课。
祝你们过冬,祝你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