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林文而谈国企改革

来源:管理学家 时间:2011-01-17 11:24:55

但是,一个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是,海外上市能否帮助国资委的战略意图的实现,即能否经过海外资本市场的洗礼,经过华尔街的“教育”,就能够练就一批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无论是“是”还是“否”都会引起极大的争议。没有任何数据表明它已经成功或者已经失败。我们只能观察到,的确,央企的确走出国门去开拓市场,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家境外营业性机构,海外分支机构总数达162家。在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央企有30家,比2009年增加6家,比2003年增加24家,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然而,无论如何,难以让人想起它们以何种知名的产品或者精湛的服务著称。人们首先会想到“垄断”两个字。

人才!人才!

选贤与能,不仅是国之大事,于国企亦然。

2010年8月,国资委广而告之,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包括5名总经理,4名副总经理、副局长,3名总会计师,3名企业总法律顾问以及 5名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招聘的企业包括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涵盖了机械、建筑、建材、服务等多个行业。

国资委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高管的行为始于2003年。是年,国资委面向全球公开招聘7位央企高管;2004年,骤增至23人;2005年,央企试水正职招聘;2006年,海选央企总法律顾问;2007年对驻港央企高管职位公开招聘;2008年,中组部、国资委面向全球公开招聘16名中央企业高管人员。

先撇开各种批评“做秀”的论调,这种招聘行为与由央企董事会“张罗”的招聘活动(就像西方国家典型的董事会搜寻、遴选CEO一样)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央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一直是国资委企图努力的目标,这甚至是央企选择海外上市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股权分散、全流通背后的董事会建设,仍然是一个背后有冰山的大问题。央企高管们均有行政级别,也即他们本质上是官员,而官员任命、升迁抑或贬谪、考核自有规章。诸多央企高管放弃期权、股权可见一斑。

的确,由国资委任命的管理者比一般CEO们拥有更大的权力,鉴于官员任命的微妙性和多因素机缘巧合,他们在决策时拥有很不一般的随意性。这就会给央企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2010年7月,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如此高规格的文件,一方面表明当政者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表明它实现的困难以及问题的严重性。

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董事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由国资委任命而不是在股权分散基础上的股东代表,必然会出现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别以为在马肚子上划几条道道就是斑马了”。

好的制度让坏人做不了坏事,坏的制度让好人做不了好事。即便不是做秀地引进了人才,人才如何在一个更为合意的制度环境中帮助公司实现目标,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这些高精尖人才不是助力了垄断,而是改善了服务,是否帮助企业拥有更为广泛的国际视野,开拓更多的国际业务,为人民的福祉做出了贡献,特别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改善。然而,国企领导人因为腐败而落马的消息常见报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赋予他们“绝对权力”的人、机构又是谁呢?

国进民退之争

2010年8月18日,16家央企组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4万亿投资被认为大多由国企“消化”。“不差钱”的“国军”们在各个行业“攻城略地”,要做行业领导者的态势愈演愈烈,央企“地王”频出。由权力背书的并购重组也日益推进。

“国进民退”的担忧蔓延开来。

李荣融在不同的场合经常讲,央企取得了如何辉煌的进步,譬如,“1998年国有资产全年的利润总额才213亿元,到现在,有时我们一个月的利润就可以突破1000亿元。”

然而,这利润从何而来?如果说藏富于民,则有些利润似乎应该“留”给民营企业。

邵宁在一篇文章中分析道:

(竞争性国有企业)卖给国外公司不行,应该可以卖给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是我们自己的企业。问题是,这又受制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民营企业也有一个发展阶段问题,也有一个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我国民营企业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创业者个人的、家族企业的阶段。这不是说家族企业不好,只是说明一种状态。

家族企业有长处,内部是血缘纽带,企业内部的忠诚度很高,内部的管理成本非常低,企业的决策效率非常高。但也有缺陷,内部的制度化建设比较差、随意性比较大;内部形不成制衡机制、决策风险大;企业文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外人难以受到信任等等。所以,家族企业的形态经营中小企业没有问题,效率非常高,但是不太适合于大企业的管理、治理和文化的要求。

持异议者认为,管理水平的高低大概无法“统计”出来,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优于优秀的民营企业。况且,只要公平竞赛,中小企业不可能永远是中小企业,总会有一篇优胜者会成长为大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以自己身家为“赌注”,做出投资决策,其审慎自不必说。这种“为民营企业着想”的论调,颇有家长风范。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