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天前,我们召开了家电品类的供应商大会,数百家品牌商齐聚苏宁,在会上我们明确提出,苏宁是开放的,愿意将品牌企业发展电商视为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大力度扶持品牌商发展电商渠道,帮助他们电商部门提升运营能力;还要为他们提供流量、运营、数据、物流、金融和客服等一系列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同时,我们还明确提出要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共同建立C2B反向驱动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引领设计、制造和订单供应,带动上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三是,低成本带动高投资、高就业、高增长的机遇。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下降,人民币适度贬值,融资成本下降,给企业的投资创造了非常好的窗口期。
目前,苏宁O2O模式已经成型,地产投资模型也已定型。我们布局了全国各地的云店、苏宁广场,酒店,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广场、酒店甚至影院的开发建设力度,今年在上海等地,我们会有一批酒店和广场陆续开业。在今年这样一个低成本的窗口期,我相信,苏宁将完成一轮高投资、高就业和高发展的市场逆袭。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企业家会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市场环境,因为市场环境对于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企业家也无力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甚至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市场不好时,越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苏宁引力波:打造机遇之变
《中国经营报》:我们看到,苏宁从一家传统的零售企业,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并布局了零售、地产、文化、金融、投资五大产业,能否谈一谈苏宁每一次都能转型和改革背后的真正的动力和原因?
张近东:面对不断变化、加速升级的外部环境,苏宁的变革,仅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缩影。我始终认为,顺应时代,不断创新是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唯一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当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转型的真正原因。但是如何成长为一家时代的企业,我想分享三个观点:
一是,要大胆地去做逆周期布局。
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永远不是线性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作为企业家来说,在企业发展进入巅峰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最有危机感,开始启动新一轮的布局;而在企业承受外部巨大压力和非议的时候,恰恰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势与坚强的韧性。
对于苏宁来说,我们每一次的转型恰恰源于逆周期的布局,1999年是我们空调批发销售最为火爆的时候,我们几乎砍掉一半的业务,毅然地转型零售;2009年更是我们连锁发展的巅峰期,我们义无反顾地投身O2O零售。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每一次的布局都最终被市场验证是正确的。
二是,创新往往就是剩者为王。
很多企业都在创新,但是创新从来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不仅需要创意,还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大量的资源整合,以及时间的积累。2013年我在美国斯坦福谈O2O模式,到了2014年,大量的企业和风投涌入O2O领域,但是2015年,又雪崩似的轰然散去。
回过头来看,有一些企业玩的是概念,并没有实质性的举措;有一些企业只是在某个点上的创新,缺乏系统支持;也有相当一批企业虽然模式很新颖,但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匹配缺乏,不足以支持走远路,做长久。所以,我认为创新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往往最后坚持下来的企业才是最成功的企业,坚持到最后的创新才具有价值。
三是,一定要做“大多数”。
企业在最初布局发展的时候,需要做“少数派”,因为只有比大多数人看得远,具有更前瞻的思维,才可能抢占先发优势。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需要大发展,获得广阔的市场,那一定要进入大市场,一定要顺应社会主流需求,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消费习惯。
比如我们提到的O2O零售、品质消费等,这都是未来的“大多数”。所以,只有做布局的“少数派”,我们才能先发制人;而只有成为未来的“多数派”,我们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屈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