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剧本
陪审团题材如何过审?8号陪审员的检察官身份设定是不得已么?
进入创作状态,剧本的推进,成了漫长的噩梦。从2012年12月初开始磨剧本,到2013年7月影片正式开拍,《十二公民》的剧本,耗时8个月,期间改过十几稿,人物、案件,甚至举手表决的环节都被换过。
目前《十二公民》的编剧栏署着三个人的名字。李玉娇提供了最初的关于检察官的小说,而她本人也是一名检察官;韩景龙根据徐昂的表述,构架了整个剧本的第一稿大框架;最后,则是徐昂自己,在此基础上进行台词和本土化上的处理。整个创作过程中,主创们受到诸多困挠,但都被一一化解。部分灵感,还颇有阴差阳错的巧合在里头。
比如说,如何在实行大陆法系的中国讲一个并不适用的陪审团制法律故事,而不让人觉得逻辑有问题?众主创一直受此困挠,直到2013年5月,大家去清华大学参加《中国合伙人》首映,途经法学院礼堂,看到人家组织的一场模拟陪审团辩论的海报,于是受到启发,以此为外壳包装了故事。
再比如,原版《十二怒汉》,陪审员们讨论的是一个种族歧视案件,放在中国背景下,很难成立。也就是在2013年,李天一案曝光,成为热点事件,徐昂坦承,当时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为什么这种案件在中国社会里边讨论这么激烈呢?它一定是触及到中国社会的某种神经了,这个神经是现实存在的,是贫富之间的差距吗?是又不仅仅是,它正好触及到那个核心的那个点上边,是非常复杂的神经交汇的一个地方,所以最后我觉得将案件被告设为富二代,可以就着探讨案件的过程来探讨所有这些社会问题。”
要承载这些社会问题,角色的设定尤为重要,因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案件会有不同的态度。“我第一次听到李天一这个案子,是听我父母讨论,他们看的角度就是父子关系;后来到单位,同事们聊这个案子的切入点,就是名人效应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此外,法律界、教育界各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谈它的角度都不一样,这点对我触动很大”。
所以,在徐昂看来,12名陪审员各自的职业背景、生活经历,才是整个剧本创作的最难点,而非外界认为的如何把剧本写得能够过审。为此,徐昂从自身的经历中汲取养分,“因为我自己是在北京生活,所以我能描述的实际上是北京的状态,一个体量超大的城市,天南海北的人来这儿,有资源的争夺,所以我选择保安、房地产公司老板等,大概选的是我在生活里边见到过的这一批人。”
《十二公民》已点映 饱受好评,
而这之中,作为关键人物、即何冰出演的8号陪审员,最终身份被设定为一名检察官。这个改动,成为全片解套的重要设置。徐昂介绍,自己走访了很多现实中的检察官,“有些人干了一辈子检察工作,觉得自己很冤枉,这里面的困难,比如舆论绑架的问题,是他们掌控不了的”。
当然,这个设置还有一定的外部原因。王鲁娜解释道,“这种题材是必须要检察院,最高检政治部来批准才可以拍的。你要获得批准,那么你政治立场表达各方面必须要正确”。所以,影片最后还加了一条字幕,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云云,这点也引起不少网友吐槽,但“这是必须要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