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以前不在意票房是没意识到,当时拍电影都不知道有审查。”
和李玉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万物生长》依旧延续了不少其标志性的风格元素。比如“打破虚假”的真实表演。对“真实表演”情有独钟,源自李玉早年还在拍纪录片时的真实故事。“那时我们去拍一个长期在山上往下扔孔雀给游客看的女人,她如何工作,甚至因为长得漂亮被游客骚扰这些。
有天她下山回家,我们跟拍,她忘记了胸前戴着麦克风,就在厨房跟她儿子说,千万不要说这不是我们的家,别说漏嘴了。这其实是她借来的房子,不是她真正的家,她真实的家要更破”。这段早年经历,让李玉对“真实”有了新的理解。“真实是相对的,眼见都不为实。
所以,再指导演员演戏,我再也不那么主观了,‘这就是我要的,只有这一种方式我是觉得对的’。生活中千变万化,你怎么知道这个是生活里头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我会跟演员真诚地交流。比如背叛这场戏,怎么做到极致?我们都从生活里头出发,自己有没有过背叛?
我讲戏的时候所有人都得出去,因为可能会谈到自己很隐私的部分,这样演员真正从人、而不是演员出发,去唤醒他最真实的部分”。这种“真实”,在《万物生长》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依旧是那场解剖室的撕逼戏。拍这场戏时,范冰冰和韩庚双双喝醉,部分台词都甚至念得含糊不清,李玉最终从一个半小时的素材里,剪出了六分钟。
选择标准则是,“哪部分让你最痛,就用哪部分”。相比传承,《万物生长》突破的地方,简单粗暴来说,就是它更加“商业性”。李玉坦言,“我以前不在意,是因为我没有意识。我是做媒体、拍纪录片的,离这个行当太远,你想我当时傻到什么程度?我拍《今年夏天》的时候,都不知道有审查,都不知道有三大电影节。
现在在意,也是因为票房背后还是代表观众的认同,它不是个死数字,它背后是一颗颗跳动的心”。这种“商业性”不仅体现在剧作上,对李玉而言,更加体现在创作心态上。不管你是否喜欢《万物生长》,你得承认,这部片的剧情,是《红颜》、《苹果》以来,离“审查”这个李玉的老朋友最远的一次创作。
对此,李玉说:“扛不过它呀,但是从我内心来讲,我还是希望保持棱角。也有人开玩笑,说你磨圆了是为了滚得更远,但那个远可能不是我的方向。我希望当五十年过去我们都没了的时候,大家再想到这个时代,会看看我的电影??你要扛不过生扛,那不就是愚蠢吗?所以,你要想办法找到这个通道,我现在正在挖,还没有完全挖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