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者们始终在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萧红,但观众只能从那些沉闷而细碎的言语中,对她的文学地位和作品获得零星的认知。这部奇怪而又深奥的威尼斯闭幕片,将于10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无论票房如何,它若要在国际市场上发行,那么必须要经过大幅度的重新剪辑。
2011年,许鞍华角逐威尼斯金狮奖的《桃姐》,也同样是一部质地柔软、充满着低调人文色彩的作品,这样的风格已成为她的特色。《黄金时代》耗资不菲,制作豪华,但是由于影片的政治背景处于从晚清到日军侵华期间,线索极其复杂,因此导演很难发挥出她敏感和幽默的一面。影片平铺直叙的手法、维基百科式的结构,并不完全怪罪于编剧李樯的剧本:影片试图展现萧红动荡的一生,但她的朋友和同事,已很难精确地回忆起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诸多细节已无从考证。
塑造萧红这个人物相当复杂和困难,因为她人生坎坷,情感经历丰富,在这出群戏当中,大量与之有过人生交集的作家和编辑,在镜头面前都无法还原出萧红最全面和真实的状态。众星云集中,萧红并没有作为一个偶像或是一个绝对主角而成为全片焦点。她的作品名称被罗列出来,内容和风格却甚少被提及,影片更多的是在关注她和男人之间的关系。
在一场重头戏中,萧红把她刚生下的孩子送给别人收养,叙述者告诉我们:“一年后,她写出了《弃儿》,描述了她的内心感受。”但这段故事仅仅停留在了陈述者的口中,而没有被演绎出来。事实上,整部《黄金时代》都是在用大量陈述,来让观众了解萧红及其作品。
《黄金时代》成赢家 汤唯失影后无畏
这部电影的大致脉络是,萧红1911年出生在满洲里,她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和父亲关系紧张,她20岁私奔,离开哈尔滨,在那里得到了作家萧军(冯绍峰饰)的帮助,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们很快成为恋人,二萧分分合合的五年,成为了故事的主线之一。日本侵华之后,萧红辗转全国各地,跑遍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香港和东京,影片的节奏也被萧红永不停歇的命运流转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