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失孤》与《亲爱的》比较,认为前者缺乏动人的情感和戏剧性,但彭导认为让人哭的电影太表层,事实上在拍摄《失孤》时,大多数时候她都在努力教演员们如何与角色心比心。
《失孤》上映后,围绕影片展开的讨论不少。不论褒贬,至少影片的诗意呈现、温暖表达,给同类亲情题材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拍摄可能性。
和彭三源导演面对面坐下开始聊,你会发现,编剧出身的她,在片中完成度极高地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基础到人设、剧设,细节到意象、服装,无一不展现了她精密的剧作思维。这点很关键,让人对她的未来保有期待,因为,导演技法的提升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而思维和视野的高度则基本可以决定一个导演的层次。《失孤》,不过是彭三源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未来她还有很多时间。
另一个将《失孤》导向至现在这种温暖风格的重要原因,则是彭三源的“女性身份”和“男性性格”——女人天生的母性光环让她决意要将这个悲伤的故事讲出正能量,好强的男性冒险精神,让她把这个意愿升华为自我挑战——“拍个让人哭的打拐电影人人都能干,我不想要痛哭流涕这种表层的创作”。
《失孤》拒绝表层 还原打拐案 严格限制哭
PART1
创作动机:拒绝表层催泪
从筹备到上映,《失孤》走过了整整五年时间。这五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同题材的《亲爱的》抢先上映。但彭三源觉得,这五年值得:“要不是时间的沉淀,《失孤》也许只能又是又一个《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