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让英国逐渐疏远美国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在对华贸易上落后于欧洲的“小伙伴”,根本原因是其之前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英美关系在战后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牢不可破的双边关系。英国是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英国都派出了军队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同样在意识形态领域,卡梅伦政府早期和美国站在统一战线,不仅支持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藏独”势力,也不断对香港问题指手画脚,并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提出批评。在2012年卡梅伦访美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称美英双边关系“坚如磐石”,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闪耀”的同盟。然而,与美国一致的对华政策让英国吃到了苦头,中英关系一度跌入冰点,这才给了德国和法国品尝对华贸易“蛋糕”的可乘之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卡梅伦内阁意识到英美同盟已经让英国错失了对华的合作机遇,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改变与美国完全一致的外交口径,英国将更不可能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正因如此,英国在近年来改头换面,处处力挺中英合作。英国财相奥斯本更是多次公开表示英国是最欢迎中国投资的西方经济体——当美国因为国家安全将华为拒之门外时,奥斯本则奉华为为英国的座上宾。同样,英国也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在中国崛起这一必然趋势面前,亚投行将是未来数十年进入亚洲市场的敲门砖。英国如此高姿态加入亚投行,等于为自己在将来中国主导的亚太经济中保留了一席之地,虽然这一举措必然招致美国的反对。而正是在英国的支持下,亚投行在域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期待——紧随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韩国、澳大利亚等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相继申请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相比较其中许多国家之前犹豫不决,这些国家在英国加入亚投行后变得积极主动了很多。
英美关系早不似从前那般牢不可破
可以说,英国的加入彻底打消了很多国家的顾虑。而作为回报,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问英国并在核电、高科技制造业、教育、旅游、文化等多领域签下投资大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英国对华签证政策的放松也将对英国的旅游业和商品零售业带来巨大刺激。而在众多合作达成一致的同时,英国曾经关心的人权问题和涉藏问题已经悄然从谈判桌上消失了。作为英国迎接中国崛起的另一个回报是,习近平单独访英突出了英国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4年初习近平一次出访完成了对欧洲四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访问。与中国关系的回暖对于卡梅伦内阁而言,不仅是可以向欧盟其他成员国讨价还价的资本,也是稳定国内金融市场、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筹码。
简而言之,英国在对华政策是与美国分道扬镳是一种必然,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虽然英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晚于德国、法国,但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不完全和美国“穿一条裤子”,是卡梅伦内阁的理性选择。只要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和前景继续保持,英国的对华政策也一定会进一步向好发展。
英美关系早不似从前那般牢不可破
战后英国自身定位不断变化
英国与美国的分道扬镳不仅体现在对华政策上;事实上,英国近年来在其他领域的政策都开始与美国产生分歧,尤其是在军费开支面前,英美两国的同盟或许并不像奥巴马所说的“坚如磐石”,而是“同床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