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坦克,人们最先想起的一定是那个圆头圆脑的大家伙--59式坦克。作为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种坦克,59式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半个多世纪中,59式坦克一天天地成熟起来、先进起来,在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又不断加入中国军工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发明创造。
使它历久弥新,至今仍在人民解放军中大量服役,且性能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59式主战坦克老树结新果,不断改进,现已发展出了数十个品种,成为一个颇为庞大的武器家族!我们现在就来大致的盘点一下。
1953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条约中约定苏联为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援建一个坦克制造厂(617厂)以生产T-54A中型坦克。工厂于l955年动工兴建、1956年基本完工。l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T一54坦克和T一54A坦克15辆作为原型车.开始仿制苏联当时最先进的的T一54A坦克。试制工作干l958年8月全面展开,坦克的零部件品种多,配套的机电装置数量大,而时间要求紧。617厂在全国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1958年11月5日用苏联主要部件组装出第一辆坦克,称“中苏友谊车。同年12月25日用国产大部件试制出样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的历史。到l959年8月已生产出首批33辆,并完成了生产定型。9月26日命名为59式坦克,参加了10月1日国庆十周年阅兵。该坦克的标准与结构和世界上最先进的苏式T一54A中型坦克相同。
在总体布置上59式中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
国产59式中型坦克
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车内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
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线膛炮,身管长5350毫米,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分。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毫米前机枪。
国产59式中型坦克
在动力上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382kW(52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g/kW·h(8g/马力·h)。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该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