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封电报,气势磅礴。
划过天际的那一道道电波,瞬间被岁月珍藏,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此时,毛泽东在电报中一改商量的口气,字字句句,铿锵有力,透出的是军令的断然性、严肃性和不可违抗性:
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两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3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林彪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没有表态。他问罗荣桓和刘亚楼:“你们的意见?”
罗荣桓是政委。
罗荣桓换位思考,从毛泽东的来电中读出了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事关平津作战大局。于是,罗荣桓态度明确地说:“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至于困难,我们自己想办法克服。”
作为军事家,林彪身经百战,他当然知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的重要性。其实,11月17日复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之后,林彪已经意识到部队入关的十万火急,一旦延误时间,致使华北之敌向西或向南撤退,那么,不仅坐失良机,增加今后我军作战的困难,而且会酿成历史性大错,对解放战争的整个战局十分不利。对于征战,林彪一向深思熟虑。这次也不例外。他的主意已经拿定,但出于个人性格的原因,不爱张扬,他没有把话事先说出来。现在,见罗荣桓政委表了态,林彪这才不慌不忙地对参谋长刘亚楼说:“命令部队,立即行动,准备入关。”
林彪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面部风平浪静,语气十分随和,听上去,根本不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而是与房东老大爷在聊家常。
接着,经过和罗荣桓、刘亚楼等商定,林彪口述了一封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行动计划”的电文:
东北野战军决定暂时以玉田及其东西两侧地区为目标,向冀东前进。并计划取道两条平行路线分头前进,北路将经由义县、沈家台、达子岭、孤山子、喜峰口、遵化等地;南路则过锦州、边门、青龙、三岔口、建昌营。鉴于诸多困难,各路部队可能比军委要求的时间推迟一天。南路先头部队为锦州之第3纵队,北路先行者为义县之第5纵队,各纵均于23日黄昏出发,在沈阳之部队则于24日黄昏出发。各部都将采取夜行晓宿原则,迅速秘密前进。
此时,正值1948年11月19日9时30分。
刚刚升起的太阳,从灰蒙蒙的晨霭里钻出来,很快就映红了天边的云朵。
电报发出去了。
箭,搭在了弦上。
弓已拉开。
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立即行动起来。
为了做好入关的思想动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于11月19日当天,联名致电各兵团、各纵队、各师的领导,提出了详尽的入关动员提纲。
在沈阳召开的入关作战动员大会上,罗荣桓政委充满激情,豪迈地说:
“同志们,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立即入关!一两天之内部队就开动,去拿下天津、北平。现在的情况不允许我们再有一个月的休整。全国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想撤退华北,要部队南下,傅作义却想西逃和‘二马’会合。我们不能让敌人撤走,再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我们要迅速消灭敌人,夺取整个华北……徐州已经歼灭敌人19个师,现在敌人已经更加混乱,所以我们现在要赶快进关去……”
这是进军的宣言。
整个白山黑水都听到了这样雄壮有力的声音!
1948年11月23日——请记住这一天吧,东北野战军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进军!
这支由10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70万人、火炮1,000门、坦克100辆、装甲车130辆、随同民工15万人组成的滚滚铁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向关内作800公里史诗般的推进。
无畏的将士们用他们的足迹,在大地上镌刻下了永不磨灭的诗行!
兵不厌诈1948年11月22日,华北“剿总”宣布,华北地区进入作战状态,从即日起,唐山、塘沽、天津、北平、张家口之间地区为戒严区。
莫非傅作义先知先觉,人在北平,远离东北,就知道第二天,也就是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要启程入关?
其实,华北“剿总”划定戒严区,与东北部队入关毫无关联,仅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傅作义之所以那样做,是给蒋介石看的。他要贯彻蒋介石的命令,就不得不做表面文章。至于东北野战军主力,傅作义倒不是特别担心,你想啊,农民收完秋庄稼,还要猫一个冬天歇一歇呢,何况一场大战刚刚结束,林彪的部队又不是铁打的,说什么也得休整四五个月,甚至半年吧!
于是,傅作义很是放心,他几乎每天都派飞机到山海关那边去侦察。而飞行员归来后的报告千篇一律,总是说“平安无事”。
傅作义的“放心”,让毛泽东十分满意。
为了稳住傅作义,毛泽东先是命令撤围归绥、停攻太原,后来又令聂荣臻、薄一波、滕代远“转令攻击保定之7纵停止攻击,改取包围监视方针”;接着,一再叮嘱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行动务必注重隐蔽性。毛泽东甚至还细致到,让林彪根据不同的地域,选择不同的部队分批行动。比如驻沈阳部队,宜推迟出发的时间,因为沈阳肯定有潜伏的敌特,我军一有动作,敌人就会通过电台向傅作义报告。所以,一方面要麻痹敌人,让敌人以为我仍在原地休整;另一方面要“夜行晓宿秘密入关”,不让敌人觉察我军的任何行踪。
在行军路线的选择上,毛泽东提醒林彪,“傅、蒋在山海关的一个军尚未撤退,其目的是估计你们主力入关必走该地,让该部先挡一挡,”可是我们不走山海关,而走热河境内经冷口、喜峰口出冀东。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天下的路,多着啦,傅作义傻乎乎地只把眼睛盯住山海关,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