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投拍宏大的系列战争史诗巨片《大决战》。三部中的两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无法回避林彪的历史形象。八一厂没有选择70年代末那样的丑化也没有选择80年代那样的淡化,他们决定直面林彪的真实形象。
文章摘自《文摘周报》2007年9月4日 作者:马智冲 陈位昊 原题为《“失踪”的元帅——林彪30年公众影像追踪》
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林彪等一批在历史上曾经犯有罪行的开国元勋,以真实客观的历史形象出现于展览之中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有评论家认为,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新的政治文明,反映了党对重大历史问题和重要历史人物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
“失踪”的历史人物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党中央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在这场运动中,林彪被定性为“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
80年代是中国走出文革动乱,走向复苏的十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贴上反革命标签的林彪开始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比如八十年代的话剧《平津战役》,为了避开林彪,甚至几乎完全删去了天津战役的内容。
实事求是党风下的林彪形象80年代,在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始编纂,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的“开国大将”黄克诚同志就明确对编纂人员提出,“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分为两节……总起来说,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
真实林彪浮出水面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投拍宏大的系列战争史诗巨片《大决战》。三部中的两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无法回避林彪的历史形象。八一厂没有选择70年代末那样的丑化也没有选择80年代那样的淡化,他们决定直面林彪的真实形象。
《大决战》的公众影响力勿庸置疑,林彪在《大决战》中的正面出场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他的真实形象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正视林彪双重的人生和复杂的历史形象。
相比于影视作品,由教育部颁发,全国使用的历史教材更加具有普及意义。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两次正面提到林彪。一次是八路军改编时,提到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为林彪。一次是关于1955年的授衔,林彪名列元帅名单的第三位。此外,在2004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中国蜡像馆开张,林彪元帅蜡像作为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蜡像之一也被放置其中。林帅蜡像的造型十分严肃,与真人酷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