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平津战役:毛泽东为何不许林彪休整强令入关?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7 23:01:27

  由此,傅作义认定共军要打北平了!

  在这种错误的判断下,傅作义感到原先放弃张家口的计划难以实施,毕竟部队太多,物资也太多,撤离需要时间。而北平危急,耽误不起。所以,傅作义作出决定,命令孙兰峰依旧固守张家口,让郭景云立即率军撤回北平。北平一旦有了郭景云,就等于安全系数上多了一份保险。

  12月6日,郭景云接到命令,随即起程,率领大队人马,在飞机的掩护下,潮水一般向北平泻去……东北先遣兵团第11纵队攻打密云,不仅让傅作义方寸大乱,也让毛泽东十分着急。这一仗,无意之中搅乱了敌我双方的布局,傅作义要把他的第35军撤回来,而毛泽东当然不乐意。既然调虎离山,岂能放虎归山?于是,毛泽东一面严厉批评东北先遣兵团擅自行动,以至造成了该兵团推迟一天到达指定区域的错误,一面采取紧急措施,命令部队堵住东逃之敌……一石激起千层浪。

  整个华北,已是惊涛拍岸时!

  镌刻在大地上的诗行夜深了。

  未眠的寒风,似乎怀有好奇心,在门外探头探脑,总想找个机会悄悄钻进来。门缝里便常常响起吱溜溜的声音。

  那是风在吹口哨。

  屋里的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在思考战争问题,丝毫没注意到风的动静。此刻,墙上挂的大幅地图,成为毛泽东生活中的惟一。毛泽东盯着地图上标定的新保安看了又看,然后抽烟,可是当手抬到嘴边,才发现指间的那只烟没有点燃。毛泽东发现后,轻轻“哦”了一声,却不立即点上,仅是把香烟夹在指间,继续他的思考。

  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已经按计划被毛泽东调往张家口。从兵力部署来看,毛泽东认为,我华北第2、第3兵团,完全有能力阻止敌人向绥远撤退。可是,要想阻止蒋、傅两系的部队从海上南逃,显然有困难。也就是说,仅仅包围张家口是不够的,不能达到抑留敌人于华北,就地全歼的目的。华北的敌人共有35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合计60万人。假如傅作义拿定主意从海上逃跑,他完全可以仗着人多势众,集中十几个师强行西进,把张家口被围困的敌人接出来,然后从津沽海口乘船南逃。届时,你挡都挡不住——情况十分严重啊!

  时间不等人。

  形势在逼人。

  这是一道摆在毛泽东面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毛泽东想了许久,当他再一次习惯性地把烟举到嘴边时,发现烟仍旧未点燃,不禁笑了。“点火,点火!”毛泽东自言自语道,然后从旧棉袄的口袋里掏出火柴,把香烟点着。

  一缕淡蓝色的烟云袅袅升起。

  一缕思绪也从毛泽东的脑海里缓缓升了起来。

  毛泽东猛地吸了几口香烟,接着,把烟掐灭。

  毛泽东坚定地说:“就这么办,让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

  朱德当即叫好。

  朱德说:“我华北40万大军,即使胃口再好,也难吃掉敌人的60万兵马。何况敌人搞不好鞋底抹油——溜掉了。一旦我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从全局来看,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发动平津战役,有利于加速蒋家王朝的彻底崩溃!”

  深夜,是清晨的前奏。

  清晨,给新的一天带来了希望。

  在西柏坡的这个深夜,毛泽东和中央决策层关于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定,同样昭示着华北战场上一个胜利的晨曲就要奏响。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去电报:“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态势下进行休整,则敌无从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毛泽东之所以在电文中用商量的口气,是考虑到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入关,确实有困难。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林彪倒骑座椅,将双臂担在椅背上,面对墙壁上的那张巨大的作战地图,沉默了许久。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但我军伤亡也不小,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其中团以上干部就损失了18人。部队连续作战,太疲劳了,需要补充兵力,进行休整,至少一个月时间的休整。其次,部队中东北籍战士居多,故土难离啊,大量的思想工作等着去做,并非说走抬腿就能走得了的。再次,部队的冬装均未下发,后勤保障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不得不为他的部队考虑。

  林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

  林彪静静地思考着上述问题,他的浓眉下的一双眼睛里,流露出了些许难色。

  11月17日,林彪等向中央军委复电,一一陈述了提前入关的困难,态度明了:部队留在东北进行休整。

  由于站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林彪的目光局限在东北,局限在野战军自身。而毛泽东高瞻远瞩,俯视的是整个华北和华东。眼下,淮海战役已进入紧张阶段,华北傅作义集团亦有从海上逃跑的可能。纵观全局,毛泽东认为,要抑留华北的敌人,东北野战军必须入关。纵然东北部队主力入关困难重重,但这些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关键在于决策的正确,在于操作的可行性把握。现在,看来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林彪商量了,毛泽东必须拍板定案,做出果断的决定。于是,11月18日18时,毛泽东争分夺秒,一连向林彪发出三封电报。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