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一位极具胆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最伟大的事迹莫过于以3万金兵大破明朝47万大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整场战役的前后经过吧。
因此,努尔哈赤只派五百人阻击东路明军,而命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统领八旗主力奔赴西线迎敌,自己亲率精锐巴牙喇(亲兵护军)殿后。
代善率大军正行之际,有哨探报称清河路又见明军,代善断然道:“清河之界道途逼仄、地势崎岖,纵有兵来,未能骤至,我兵惟先往抚顺以逆敌兵!”
八旗大军继续西进,大战的帷幕拉开了。
萨尔浒、吉林崖之役
明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广大人民及官兵对现实不满,反对打仗。从全国强迫征调来的许多士兵“不愿出关”,仗还未打,便大批逃亡,“前调三千到辽止八百”,一次就逃走二千多人,一些军官也纷纷“求调”。
明军原定二月二十一日出师,因大雪封路,延至二十五日。杜松、刘纟廷未明辽东地形,请再展期。经略杨镐为之大怒,悬尚方剑于军门,下令克期出兵。于是,杜松于二十九日率领明军主力出抚顺关,日行百里,直抵浑河。
杜松乃陕西榆林大汉,出身将门,以骁勇着称,久经沙场,战功累累,出征途中曾褫去上衣,以满布刀瘢箭痕的躯体裸示众将士,道:“某不识字武夫,惟不学读书人贪财害死耳!”
众将士无不咨嗟挥涕。
然杜松却性躁气盛、有勇少谋、酗酒贪功,并非帅才。
杜松率明军赶到浑河岸边,天色已黑,他驱军连夜渡河。不料努尔哈赤早已命人在上游壅沙阻水,明军一入河中,上游便掘沙放水。河水猛涨,水深没肩,明军溺死千人,辎重及大炮火器均被大水阻挡而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