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伊始,22岁的八路军团长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曾这样描写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国地区:“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地道由许多人工洞口连通起来,形成一串竖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里边自卫是容易的,只要有一根垒球棒就够了。”
福尔曼记述的,是1944年晋绥边区的抗战。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告诉福尔曼,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当地军民已用这种战术摧毁了128个日军据点。
“刚说完,我们的同志来报告,又有两个据点被摧毁。”吕正操生前曾回忆,“敌后军民神奇的战术和巨大的战果,使最初还有些怀疑的福尔曼最终完全信服。”
1937年10月,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当整师整团的国民党部队潮水般溃退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仅仅5个月的东北军第53军691团团长吕正操,在冀中大地依然举起抗日的旗帜,深入敌后孤军作战。
在冀中平原,吕正操率当地军民,创造了地雷战和地道战等游击战术。地道战的威力,让日军发出“冀中出现奇幻战争”的惊呼。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战斗打响。此前,凭借着“天津大碉堡化”的坚固工事,国民党守军认为天津的防御“固若金汤”。但,日后成为开国上将的刘亚楼,这位当时只有39岁的年轻指挥员立下“军令状”:30个小时内保证拿下天津城!15日拂晓,解放军攻克天津。此时,距战役总攻开始仅过去29个小时。
1964年,阿尔及利亚总统本·贝拉访华时,要求见一见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金城战役的将军。贝拉总统迫切想见的中国将军,是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因为与杨得志、杨成武同姓,他们三人被称作开国上将中的“三杨”。在那次战役中,41岁的杨勇率麾下4个师,在25公里的正面,仅用一小时便全线突破,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停战协议。
在烽火中发展壮大的人民军队和日渐成熟的战将,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传奇。这些传奇和创造传奇的人们一起,组成了中国军队的不朽。
战伤是勇敢者的军功章
每一段传奇背后,都标记着一个叫做“勇敢”的符号。
开国上将贺炳炎和彭绍辉,两人仅有两条胳膊:前者只有一条左臂,而后者仅剩右臂。
贺炳炎将军个子不高,性情刚烈,作战极为勇猛,是贺龙麾下的名将。在1935年冬的一次战斗中,将军右臂中弹。没有手术锯,医生用一把破旧的木工锯为他截肢,准备用吗啡为他止疼。将军担心使用吗啡会影响自己日后指挥作战,令卫生员把自己绑在门板上,咬着毛巾,让医生动手。这一手术,锯了两个小时。而术后缺了一臂的贺炳炎,仍保持着他一贯的战斗作风,经常独臂端枪,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红军时期,担任红3军团1师师长的彭绍辉在反“围剿”战斗中左臂连中两弹,仍继续指挥部队向敌人最后防线冲击。后来伤臂感染发炎,不得不截去左臂。在医院里,将军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独臂打绑腿、骑马等军事动作。
出院后,将军执意要回部队打仗,周恩来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他带着一只右臂,又回到红军的战斗行列,担任红34师师长。
毛泽东在谈到我军的独臂及伤残将军时曾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