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商团叛乱之后,广东政府只控制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地区,所依靠的军队也不统一,但孙中山仍坚持举行北伐。加伦在分析形势后指出,孙中山前几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与其说是在前线遇到抵抗,倒不如说是后方遭到进攻。“经验表明,除非有巩固的后方(广东)以及各邻省出现有利于北伐的形势,北伐才能成功。”但目前这两个条件一个也不具备,因此,“北伐的问题只有暂时搁置起来,先解决国民党牢牢控制广东和肃清陈炯明的问题。”加伦预计,陈炯明迟早会向广州发动进攻,而且不会迟于1925年1月。所以,只要军事委员会举行会议,加伦就不厌其烦地把东线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恰在这时,不断传来陈炯明准备进攻广州的消息。有鉴于此,在军事委员会最初召开的几次会议上,加伦主张保卫广州和讨伐陈炯明,但刘震寰、杨西闵借口西线战局恶化,不赞成讨伐陈炯明。加伦经过一个半月的说服,终于使孙中山下定了讨伐陈炯明的决心。
2月1日,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开始了。加伦对在黄埔军校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部队“寄于特别希望”,把他们当作“骨干力量”,为其配备了强大的顾问阵容,其中包括斯捷潘诺夫将军、切列潘诺夫将军、别夏斯特诺夫将军、尼库林上校和帕罗上校。加伦对顾问们说:“我们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粤军上,尤其寄托在黄埔军校的教导团上。”所以,他要求顾问们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施展军事艺术”。2月3日,由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和第十六独立步兵团组成的南路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向东莞发起进攻。随后,又奉命向淡水进军,于15日占领该城,俘敌700多人,缴获1000支步枪和6挺机枪。
然而,在随后的一场作战中蒋介石的表现却使苏联顾问感到不悦。3月初,陈炯明所属林虎部集结于兴宁地区,伺机进攻河婆。蒋介石判断,林虎部向河婆、海丰推进不过是一种示威,他们的真正目标是汤坑和揭阳。
但情况很快就证实,蒋介石的判断有误,林虎所部确实准备向河婆进攻而不是向汤坑推进。但蒋介石固执己见,并且阻挠部队执行苏联顾问的建议。他还向加伦提出,只需派黄埔军校或者第七旅去河婆。在蒋介石的影响下,许崇智发生动摇,没有将部队派往河婆,而是将黄埔军校的两个连留在揭阳。加伦费了很大力气才说服了许崇智和蒋介石。
3月13日,黄埔军校第一团本应从棉湖向马路挺进。可是,团长何应钦没有按时率部出发,说要等候蒋介石的命令。在苏联顾问的督促下,他才勉强同意。
当黄埔军校第一团向敌人发起进攻时,按事先约定,第二团应派一个营负责掩护,但王柏龄迟迟没有派出掩护部队,致使第一团遭受敌人八个团9000多人的围攻而陷入困境。而且,这天早晨,第二团比第一团又晚出发三小时。在斯捷潘诺夫的批评下,蒋介石连忙命令远在几公里外的第二团团长王柏龄来见他,结果又延误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上午9时第二团才向指定地点推进。
一个小时之后,据第二团报告,沿途没有发现敌人。蒋介石由此判断,敌军不在西边而是在北边。于是,他建议苏联顾问将黄埔军校第一团、第七旅调往北边的五经。斯捷潘诺夫没有同意。不久,从第一团传来消息,在鲤湖以北发现敌情,该团准备向敌人发起进攻。斯捷潘诺夫建议第二团攻击敌人的后方,以支援第一团。蒋介石同意了,并下达了命令。关于这个命令,10多年后切列潘诺夫从团长王柏龄那里得知,原来蒋介石下达的根本就不是斯捷潘诺夫的进攻命令,而是向北转移的指令。
本来,苏联顾问在3月13日那天就已经给敌人设置了一个陷阱。如果“不是蒋介石耽搁了二团的行军,这个陷阱一定会使敌人陷得死死的。”苏联顾问却发现,这位武夫已“不止一次地用‘金桥’搭救敌人”。蒋介石同他的司令部一直驻扎在远离前线的后方,“整个战役中他没有直接领导过一次战斗,却经常在战役中进行干涉,使战斗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