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择居青山:“山西王”阎锡山晚年在台湾的生活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9 11:13:29

  “三十八年十二月九日,我随行政院长阎锡山在成都新津机场乘最后一架飞机撤退来台。同机的尚有政务委员陈立夫、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秘书长贾景德等人。记得那日,我赶到机场上机时,见阎锡山坐在一口箱子上,身体摇摇晃晃的,神情若有所思。朱、陈两人对我说:『我们的生命安全全操在他坐的那两口箱子上』”杭立武再仔细观察,才晓得“这两口箱子里装的全是黄金。重量超重,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陈、朱两人认为我与阎百川的交情比较好,要我说服阎,不要带黄金走。”杭立武婉拒说服阎锡山,他说:“阎携带这些黄金,并不是为他个人,而是为了山西人的生活着想。”阎锡山像是保命似的,护住箱子,死不肯放弃那一箱黄金。飞机上的人都拿阎锡山莫可如何。陈立夫事后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如是说:“第二天启程前,机师对我说,为免发生危险,飞机不能超载。我乃商请阎院长,他宁可减少几名卫士,也坚持金条非带不可。我们全安到了台湾。后来我听说当年阎院长离开山西出来,他带了许多靠他接济的干部,因此金条对他是必携之物。可是我们的性命也几乎因金条而断送了,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矛盾不调。”

  也多亏有这么一箱从山西老家带出来的黄金,才可以自给自足,不仰人鼻息。在国民党败退台湾,风雨飘摇之际,阎锡山以“行政院”院长的身份,呼吁组织选训所谓“革命能种干部”,这个所谓的“革命能种干部”没有组建,他已经为时势所迫,准备鞠躬下台,并且到台北近郊挖了一个“能种洞”去离群索居了。

  杭立武和陈立夫说的一点都不错,要不是有那一箱黄金,阎锡山到台湾恐怕连安身立命的凭借都没有了。

  阎氏择居的菁山,日据时代原本是一处未完工的农场,该地没有通汽车的公路,只有山间小径可以抵达,也没有自来水、电灯、电话等,现代生活基本条件全部付之阙如。有人看到阎锡山住的地方这么简陋,他却完全不在意,而且还有一套理由自我解释:“愈静愈好”。完全不以为苦。

  刚到阳明山菁山地方,连象样的住处都没有,最初只起造了几间很简陋的木造草顶房子,暂时居住。住了一阵子茅草房子,阎锡山忽然怀念起山西老家的窑洞,冬暖夏凉。特地找了一些石块建材,以石旋筑成像是北方窑洞的居处,特地取名为“种能洞”。在“种能洞”的旁边,他请工匠刻了一块石碑,记下他建筑“种能洞”的动机。这块石碑的记载内容,也隐约说明了阎锡山定居台湾之初,他的内心想法与境遇:

  “我到台湾因不耐炎热与暴风雨的侵袭,建茅屋于金山山麓。移居以来,想起内地冬暖夏凉不怕风雨的窑洞来。我问台湾同胞,台湾为什么没有窑洞?他们说,窑洞有三个缺点:一潮湿,二空气不流通,三怕地震,适于北方,不适于台湾。这三个缺点,经研究全可补救。使用洋灰,就防了潮湿。开前后窗户,就能使空气流通。至于防地震,窑洞与楼房性质一样,是看建筑上的设施如何。我遂动念建筑一所窑洞。台湾房屋,中国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长,融合为一,为台湾同胞作试验。此窑命名为种能洞,因我向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我的宇宙观而名之。

  阎锡山  民国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兵农合一节于金山茅屋中”

  阎锡山住的山区,当时交通条件比较差,但是,在他看来,这反倒是一种优点,可以与世隔绝。二、三十名昔日山西时期的旧部属,也全部跟随他一块定居到这个偏僻的山间,他把这些昔日旧部组织起来,成立了“小组会”,追随他一块在深山里读书、研讨。“小组会”的主持人当然非他这位“山西王”莫属,他似乎有意效法春秋时代述而不作的孔老夫子,带着门下得意弟子,弦歌不绝。虽然,阎氏的“门生”教育水平不高,他自己的学问文章,也不如孔老夫子远甚。

  活在二十一世纪初叶的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在一九五0年代,逃到台湾的国民党高官犹在惊魂甫定之际,阎锡山内心世界究竟是如何盘算着自己的未来。然而,“阎老西”仍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况味。他在一九五一年六月八日的一次“小组会”的谈话中指出:“从记录上看,五周来对言语检讨的进度,大家在言语上有了相当的进步,但还未将改进自己做为努力的目标。因为过去大家习于流动的生活,等待的方式,后来到菁山虽有学习进步的风尚,而是由前者改进而来,不如一来就是以学习为目的的收效为大。…”

  对官场,阎锡山算是彻底断念绝望了,曾经担任过他“行政院”秘书长的贾景德,事后回顾,到台湾以后,阎先生除了见蒋介石的时候,平常很少听见他讲话。而是把全副心力用在写作上面。十年间,写了数十种书籍。以他七十几岁的年龄,每日写作的时间仍在十四小时左右。友人说,阎锡山的人生观是工作,工作是他惟一乐趣,消闲反而是痛苦。

  阎氏的友人缪玉青回忆,阎锡山喜爱思考研究,每日除了睡觉的时间,几乎整天都在思想研究事情,即使在走路、如厕、吃饭,乃至躺上床铺,都还在想事情。缪玉青说,好几次看到阎锡山吃饭时若有所思,甚至呆若木鸡,不是忘记了吃饭,就是老吃一样菜,要人提醒,他才吃别的菜。

  阎锡山不但自己工作成狂,他还规定部属,只在旧历年休假一天,这些从年轻时代追随其左右的人,也向来无怨无悔。

  晚年不理政事,生病以后,阎锡山也不住进国民党高官专属的“荣民总医院”,而是自费去台湾大学附设医院看病。一九六0年五月二十三日,阎锡山突因心脏病发去世于台大医院,得寿七十八。阎锡山弃世之前,留下遗言数条:一、余死之后,一切从简,二、收挽联不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出殡以早为好,五、不要放声而哭,六、墓碑刻余之思想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

  阎氏咽气时,他的夫人徐竹青女士低头悲曰:“辛苦一世,至此安息”,说完,痛哭失声。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