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战役失败后,中国远征军残余一部分撤入印度,一部分撤入中国云南境内。1942年年中,史迪威为实现反攻,首先向中国最高军事当局提出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方案,拟精选中国士兵十万,分批赴印由美国军官加以训练,并拨用中国所得租借物资装备。按计划先组建两个军计六个师的兵力,然后以此为核心扩建成新军30个师。这支部队以印度东北部比哈尔省的蓝伽为训练基地,称驻印军,亦称y部队(yoke force ),由史迪威亲任教练营长官,中国将军罗卓英为副手。训练工作自1942年9月开始,至1944年1月完成。随后,受训部队扩编成新一军及新六军,为日后收复北缅的主力军。
蓝伽训练开始不久,史迪威又提出训练第二批中国军队30个师的计划,获中、美最高军事当局同意。1943年2月1日,陈诚将军奉命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远征军训练工作随即在昆明、桂林、大理等地展开,受训官兵系自前方抽调,分批进行六周集训。由于美式武器装备迟迟不能运到,至1944年初,获美式武器装备的部队仅三个师,称为z部队(z-force)。
在印度和云南的训练均由美军派出教官,方法视兵种而定。如六周的步兵训练班,两周为兵器训练,两周为射击训练,两周为战术训练。八至十周的炮兵训练班则在两周的基本操作后,以野外实习和实弹射击为主。对初、中、高三级指挥员也进行了不同课程的培训。尽管训练是速成式的,但经美式训练的部队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装备也有很大改善,不仅火力增强,而且有了比较完善的通讯、运输及后勤保障系统。
美国租借援华的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1日,杜鲁门正式宣布停止执行“租借法”,但对华租借却一直延续到1947年才告结束。
除了向中国空军和陆军提供援助之外,美国还帮助国民政府重建海军。1944年1月,国民政府向美方提出租借舰艇8艘的计划。美方原则同意租借4艘驱逐舰和4艘扫雷舰,并确定于战后毋须交还。1945年2月,国民政府派出官兵1060人赴美培训。1946年中,完成训练的官兵将8艘舰艇驶回中国。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依据租借法案向38个反法西斯同盟国提供了500亿美元以上的实物和劳务援助。英、苏、法、中四个主要盟国所得占美国租借总额的94.45%;其中,英国占64.65%,苏联占23.20%,法国占6.60%,中国仅占3.20%,数额为16.02亿美元(包括战后)。虽然从排名看中国位于英、苏、法三国之后占第四位,但所得援助实在难与前三国特别是英、苏两国相比。
关于中国战时所获租借物资,美、中两国的统计有较大差距。据《美中关系白皮书》统计,从1941年5月至战争结束,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及劳务总计约为8.46亿美元,其中枪炮弹药、飞机、坦克、车辆、船舰及各种军用装备价值为5.17亿美元,其余基本为工农业商品和各类劳务开支。国民政府驻美物资供应委员会根据美方《起运付款之物资通知书》所统计的援华数额约为6.85亿美元。国民政府财政部根据该会提供的“租借”物资船运综合帐得出的约为5.98亿美元。造成美中双方统计差距的原因可能是,部分物资经美军直接拨交中方,未经中方供应委员会;此外,中方的统计似乎也未包括劳务费用在内。
从军事租借物资援华的过程来看,从1941年至1944年,在中国抗战最困难、最需要外援的阶段,中国所得的援助甚少,仅为2.8亿美元。大批美援是在抗战即将结束、甚至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才到来的。1945年全年,中国得到了11.07亿美元的援助,相当于此前四年总合的5倍左右。然而,就在这一年,美国援助的目的和作用都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正如赫尔利对蒋介石所说:“等到战争结束时,你那些装备精良的师团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共军了。”关于国民政府在战后究竟获得多少租借物资说法不一,《美中关系白皮书》提供的数字是7.81亿美元。
战时中美合作的结症
中美结盟的经历说明了两个相互了解有限、实力相差悬殊、体制难以衔接而又彼此期望过高的伙伴进行合作时的困境。中美之间的合作在形式上是全面的,但双方在大多数领域开展的合作却很不顺利。不过,无论如何,中美两国是为彻底击败日本而结盟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同盟对双方来说还是成功的。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援助最为全面、规模最大;然而,却没有什么人给予美国援助和战时中美合作以较高的评价,批评的意见比比皆是。从援助的效果来看,有关各方都有理由表示自己的不满。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很难认为对中国的援助是有效的,它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维持中国继续抗战”,而未能促使中国给日本以有力打击。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援助多属“口惠而实不至”,因为尽管这个政府得到了美国的全部援助,但其所得不仅远远少于其所要求的,而且也少于美国所允诺的。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援助埋下了日后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祸根。
问题的结症在于,中美战时合作虽以军事为主,但它很快就与复杂的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蒋介石从一开始就希望凭借美国的支持制服中共,而战争后期美国政府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来防范苏联的崛起。中美结盟的性质由此发生变化。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成为战后中国爆发内战的重要因素。在击败日本这一目标之外的各种考虑,使得战时的结盟只是暂时拉近了中美之间的距离,却最终酿成了两国长久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