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中美结盟与美物资援华:争取美援的艰辛经历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6 07:28:40

  1938年底至1939年初,中国与美国达成抗战期间的第一笔贷款协议,即桐油借款。桐油贷款协议规定,美国进出口银行将向中方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年息4.5厘,期限5年,中方公司在此期限内向美方公司出售22万吨桐油。这笔贷款主要的用途是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路运输。一般认为,这是美国援华和战时中美合作的开端。

  1940年3月和9月,中美之间又以类似的办法达成价值2000万美元的华锡借款协议和价值2500美元的钨砂借款协议。华锡贷款协议规定,中方在7年内售锡4万吨以清偿贷款,年息减为4厘,其他条件也较桐油贷款优惠。钨砂贷款年息也是4厘,但条件更优惠,只规定中方在5年内运售钨砂偿还贷款。虽然按照合同的条款,中方不能购买中立法禁运的军火,但事实上中方利用这两笔贷款不仅购买了汽车、兵工物资、航空汽油等军需物资,还采购了价值268.47万美元的4.5万支手枪及其他军事器材。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双方又对钨砂贷款合同作了修订,中方得到更大的优惠。

  在美国的带动下,英国也向中国提供了两笔贷款。1938年12月19日,英国宣布给予中国贷款50万英镑,购买卡车用于滇缅路运输;次年3月18日,又宣布向中国提供500万英镑的平准基金贷款,以稳定中国法币的价值。

  从1939年起,国民政府开始把争取同英、法、美等国开展军事合作的问题提上日程。这一年初春,日军占领了中国的海南岛及南沙群岛,南下意图明显。3、4月间,国民政府拟就了一份中、英、法合作方案并送交英、法、美、苏四国政府。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中、英、法三国首先在远东开展军事、经济合作,在适当时机邀请苏联参与,并请美国做平衡行动,各国对日采取一致步骤,共同维持在远东的权益,对日作战各国不得单独与敌停战或议和。对于中国的这项提案,英、法、美互相推诿,谁也不肯明确表态。此后,国民政府还多次向美、英等国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可是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些努力毫无结果。

  自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时外交政策之后,国民政府为争取美援绞尽脑汁,但所获甚微。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时,蒋介石曾预料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可能好转,但此后一年形势反而日趋险恶。1940年夏秋之际,法国在本土的抵抗崩溃,只好听任日军进占印度支那。英国在希特勒跨海作战的叫嚣下惶惶不可终日;当日本以宣战相要挟时,它只好关闭了中国仅存的对外通道滇缅路。美国虽然宣布实行对日禁运,但它向中国提供的援助仍极为有限。

  中国争取美国援助之所以十分艰难,一方面在于美国国内中立法的制肘,另一方面则在于罗斯福政府一直谨慎地在对华政策和对日政策之间寻求平衡,其援华的最低目标是维持中国抗战不致崩溃,最高限度是不致引起日本对美国采取报复行动。正如国民政府的官员们所感到的:美国的援助不到重庆政权“最吃紧之危机,或暴敌最横行之时”决不出手,尽管这几笔钱对美国不过是如摩根索所说的“不比一艘战列舰的价值大的钱”,但对重庆却每每起到“打强心针之效能”。求援的艰辛经历使蒋介石百感交集地说:“对敌国易,对友邦难,受人接济,被人轻侮。此种苦痛不能大忍,则决不能当此重任。”

  促成美国租借援华

  中美接近的过程在1940年秋季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之后便陡然加速了。一方面,国际形势的演变使得罗斯福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中国的力量以牵制日本;另一方面,蒋介石也利用这一机会向美国施加了压力。蒋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很快从美国得到了一笔巨额援助,更重要的是他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之后,驻美大使胡适曾致电中央,建议趁“世界大势已极分明”之时召回驻德、意大使,以表明中国的气节和立场。但蒋介石却决定“对德、意暂取静观”,同时散布对日和谈的消息,给外界造成中国去向未定的印象。随后,他分别约请英、美大使长谈。

  10月14、16两日,在与英国大使谈话时,蒋介石强调了三点:第一,“英、美素以殖民地视中国,看不起中国之力量。倘不先放弃此项成见界限,不必讨论合作办法”。第二,“英美专恃海空军以谋远东,对日胜利,实感不足,必须有大量陆军之协助,始克有济”。第三,“倘使中国停止抗战,日本是否减少其一最大威胁之国,而竭其人力物力自由实行南进政策”。“中国抗战已愈三年,业已到决定自己地位之阶段。将于两个月内决定适应此新局面之未来政策,断不能长此放任不决。”

  18日,蒋介石又接见了美国大使,也强调了三点:第一,国民政府“所虑者,惟中共猖獗”,“我人至今已不患日寇敌军之侵略,而患国内经济与社会现状之崩溃”。如能得到美国的援助,“则中共自无所施其技矣”。第二,要使国民政府继续抗战,“非有美国在事实上之继续援助不可”。“惟美之空军与经济之援助,乃足以固我动摇之经济与民心。”蒋要求美国每年向他提供500至1000架飞机,并派遣美国空军志愿飞航人员来华,“此实美国惟一替代对日作战之良策也”;同时“深盼今后对我贷款化零为整,一次贷我以巨款”。最后,蒋再次提出中、美、英三国合作的问题。他希望首先建立一个有实无名的同盟,并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发展,“我国当随美国之领导自无待言”。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