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中美结盟与美物资援华:争取美援的艰辛经历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6 07:28:40

  蒋介石的计谋果然得逞了。11月下旬,罗斯福出于担心“蒋汪之间正在进行一些活动”,要求摩根索迅速供给中国一笔巨款。当月30日,在日本正式承认南京汪精卫政权的当天,罗斯福发表声明,宣布对华贷款1亿美元。这笔巨额贷款中一半是财政部的平准基金贷款,另一半是稍后才谈妥的进出口银行的金属借款。随后,罗斯福指示国务院、财政部及陆、海军各部门寻求可行途径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1941年1月,在围剿中共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发生后,美国的援助一度有所停顿,但当日苏可能签订中立条约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再次加快了援华步伐。

  1941年2月,罗斯福派遣其行政助理居里来华,考察中国政治经济情况,除表明美国愿调解国共矛盾外,主要是为即将实施的租借法案做准备。4月17日,鉴于刚签订的日苏中立条约对中国士气打击甚大,美国政府决定立即向中国提供450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这是租借法案军事援华的开始。5月6日,罗斯福正式声明,军火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并宣称“保卫中国即是保卫美国的关键”。7月,罗斯福派拉铁摩尔来华,出任中国政府政治顾问。8月,美国宣布以马格鲁德为驻华武官兼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租借物资援华。

  战时合作的艰难起步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立即结为同盟。为加强中美战时合作,罗斯福请蒋介石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司令,并派遣有15年在华经历的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美国政府驻华军事代表兼战区参谋长和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这不仅在两国激起了过多的幻想,也掩盖了中国抗战以及中美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

  与美国结盟是重庆政府梦寐以求的目标,当这一目标突然实现之后,蒋介石已无心全力抗战。他认为,英、美、荷在太平洋上早已商定共同作战计划,而始终不通知中国,是“视中国无足轻重,徒利用我以消耗日本之实力”。同时,他又感到,由于美日战争的爆发,“我国抗战……危险已过大半,往日美国限制日本,不许其南进北进,独不反对其西进。而今则日本全力侵华之危机不复存在了”。

  由于缺乏相互了解和准备不足,中美双方在合作之初并没有建立一个协调高效的联合指挥机构。史迪威上任之后,蒋介石即命令他赴缅甸指挥作战。由于在缅甸作战的中、英两军矛盾重重,难以协调,史迪威又是仓促上阵,不熟悉情况,结果遭到惨败。史迪威脱离大部队,只带百余名随从人员徒步撤往印度。据陈纳德说,蒋介石“从此对史迪威统率大军的能力渐失尊敬,对他的个人品质渐失信任”。

  与出师不利相比,更糟糕的是中美双方对史迪威职权的设想和理解十分不同。由一位美军中将来华担任参谋长,原是蒋介石向罗斯福提出的要求;但蒋希望派来的是一个不了解中国情况,能听命于自己,并能向美国索要援助的参谋长。可是,美国派来的却是一位“中国通”,而且身兼数职。史迪威最重要的两项职权导致了系统性混乱:作为驻华军事代表,他必须接受美国政府指示并负责监督和控制所有的美国军事援华事务;作为联合参谋长,他又应当服从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领导。由于中美双方对史迪威职权的界定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使他日后注定会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

  军事租借物资援华在战时中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太平洋战争前夕,中美双方已商定军事援华的重点为三项:第一,由美国提供训练与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空军;第二,训练并装备中国陆军30个师;第三,帮助中国建设滇缅铁路和公路、提供运输车辆等。然而,当国民政府期待美援滚滚而来时,美国的援华计划却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被打乱。“先欧后亚”的战略和中国处于所有供应线中最细长的一条的末端,决定了美国在参战之后再没有能力向中国提供大量的现代化军事装备。

  援华从一开始就受到交通问题的巨大困扰,改善滇缅路运输的计划很快由于缅甸的陷落而中断。1941年,根据第一次对华租借拨款的数额,美国拟向中国输送4500万美元的物资。但是,由于找不到足够的船只,实际只有2600万美元的物资由美启运。这些物资输送到中转港口仰光后,又因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滇缅路拥挤不堪而大多滞留在那里。从缅甸运出的物资,由于管理混乱,途中又遭很大损失,到达重庆时几乎只剩下三分之一。

  1942年4月,由史迪威指挥的“南缅保卫战”失败,滇缅路也被切断了。此后,为维持中国抗战,美国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到中国云南的空中运输线,史称“驼峰”空运。这是一条极其危险的航线,全长八百余公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至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当时的运输机仅能勉强飞到7000米高度,因而只能在山峰之间穿行。据战后美国学者统计,1942年全年,经这条航线空运至中国的援华物资仅为1425吨。尽管数量极少,但它作为盟国坚持援华的象征却有着巨大的心理作用。1943年至1944年两年,美国空运指挥部和中国航空公司做出最大努力并付出惨重的人员牺牲,运往中国的物资总计达到17万吨。1944年5月,史迪威率领的中国驻印军收复了缅甸北部。此后,由于航线大大缩短,空运物资的数量出现明显增长。1945年初,史迪威公路通车,运输状况进一步好转。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