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中美结盟与美物资援华:争取美援的艰辛经历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6 07:28:40

  从1942年至1945年,先后参与驼峰飞行的有八万多人,损失609架飞机。整个抗战期间,在中国牺牲的美国空军人员达二千多人,其中大部分牺牲在驼峰航线上。

  合作中的矛盾与冲突

  从1941年中至1944年中,物资匮乏和由此引起的分配问题使得中美合作关系相当紧张。几乎从一开始,美国陆军和财政部就要求对援华租借物资有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这不仅是为了减少损失、提高援助效果,还因为负责援华事务的马格鲁德将军怀疑,重庆政府想捞取大批美援并非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而是要留到日后的内战中使用,保障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地位。

  但是,在蒋介石看来,造成援华不力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在这场战争游戏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租借物资的分配权由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设的军火分配委员会掌握,中国不能派代表参加,没有得到平等待遇。更令蒋难以容忍的是,军火分配委员会于1942年5月确定了一项办法,由史迪威负责接收租借援华物资。此前,美国援华物资装船离美后其所有权即属中国;而此后,只要史迪威尚未把物资交付中国,其所有权仍属美国。

  事实上,因租借物资分配引起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中方与美方之间,也存在于以史迪威为代表的在华美国陆军和以陈纳德为代表的在华美国空军部队之间。在这场内部斗争中,由于罗斯福无法对中国进行有效的援助,只好采纳陈纳德提出并得到蒋介石支持的空军优先战略。陈纳德的航空队因此一度拥有了对“驼峰”物资的优先权,在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有限的援华物资中的70%。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每月所得到的“租借”配额只在五百吨上下,到1944年5月累计所得的武器装备不过万余吨,还主要用于补充驻扎在滇西由美军训练的中国远征军。

  美国提供的援华物资太少,而且手续繁杂、条件苛刻,并经常不能兑现已经许下的承诺,这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蒋介石对抗战日趋消极的态度也使得以史迪威为代表的美国军方感到忍无可忍。他们不断要求罗斯福对蒋实行“交换”和“压力”政策,以援助作为迫使蒋抗日和改组中国军队的条件和砝码。史迪威任上曾几次提出改革中国军队的建议和方案,但大都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对任何可能削弱他权力的做法都抱着高度的警惕,他仅希望做些表面文章以获得更多的美援。

  出于抗日需要,美国军方和史迪威甚至提出要用租借物资装备中共抗日部队,这一设想自然遭到蒋介石的坚决抵制。不过,几经努力,在罗斯福的支持下,美国还是向延安派出了军事观察组。这一行动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向蒋介石施压。尽管中共为争取美国援助付出过努力,而且同美军开展了情报方面和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合作,但最终也未获得租借物资的一枪一弹。

  一系列矛盾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史迪威为迫使蒋介石积极抗战而触动了中国政治中两根最敏感的神经--“军权”和“中共”,中美战时合作的一场危机终于爆发了。1944年10月,蒋介石终于在罗斯福派来的特使赫尔利的帮助下赶走了史迪威。

  从“飞虎队”到第十四航空队

  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空军,是租借法案确定的军事援华重点之一。1940年春,日本空军对重庆及四川各空军基地轰炸使中国空军再次陷入困境。在租借法案实行前,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在1941年3月前补充新式飞机500架。在租借法案实行之后,中国空军提出的发展计划是达到1000架作战飞机。但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仅得到100架p-40式战斗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方不停地向美方交涉飞机问题,美国允诺的数量极少,而且答应援华的飞机也往往不能落实或中途转飞其他战区,落实的也由于输送路线过长,转运途中损失严重。例如,1942年,由美国运至印度的一批援华飞机为263架,最后飞抵中国境内时仅剩136架,约为半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中国上空作战的“飞虎队”谱写了中美战时合作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幕。这支部队的正式名称是美国志愿航空队。它于1941年8月1日正式成立,由美籍顾问陈纳德为指挥官兼大队长,下辖三个驱逐中队,共125架飞机,主要是中国所得到的那100架p-40式战斗机。志愿大队先后在昆明、仰光、桂林等地对日作战。1942年7月4日,志愿大队撤销并入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第二十三战斗大队,称为驻华航空特遣队,主要在华中、华南作战。1943年3月该队又扩编为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随后,又在其下筹组了一支中美空军混合部队,以赴美接受训练的中国飞行员与美国在华航空部队联合作战。

  虽然战争期间美国提供的飞机数量与中国的需要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缺口,但到战争结束时美国提供的飞机总数已稳居第一位。据台湾方面统计,抗战期间中国从外国获得的飞机总共为2351架。其中,向美国购买与租赁的合计为1394架,占总数的59%。来自苏联的为885架,占总数的37.6%。其余为来自英国36架、法国24架、德国12架,这三国仅占3%。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提供的飞机中,有552架即将近40%是1944年下半年以后才运抵中国的,其中的大部分拨归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使用。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提供的飞机数量才大致符合了国民政府提出的要求。

  组建训练y部队和z部队

  训练及装备中国陆军也是租借法案确定的军事援华重点之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美双方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初确定为30个师。此后,双方拟议装备中国军队的数量时有增减。开罗会议期间,史迪威曾拟定了一个装备90个师的计划草案,此为拟议中的最高数额,但并未实行。至战争结束前后,落实的计划是训练装备国民政府所辖中国军队39个师的方案。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