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仍充满了争论的火药味。如何解决双方的争论,历史重担压在28岁的陈毅身上。陈毅一开头,就号召代表们“大家努力来争论”,目的很清楚,想通过争论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对敌。但此言一出,代表们又开始议论纷纷,吵得不可开交。刘安恭说:“名为四军,就要有军委。”
林彪说:“要不要军委是小事,问题是有人想要设立军委分前委的权。”
红军要不要建立根据地,还是交地方去管?
关于扩大红军,哪些人可以加入,哪些人不要,也有分歧。
“朱德同志总是把裤脚管卷得高高的,有流氓习气,不像军长形象。”林彪发言说。
陈毅几次出面阻止也无济于事,他不得不说:“同志们注意这是党的会议,不是骂大街。”但面对各执一词的红四军两位主要领导人,陈毅更是十分为难。他说:“你们朱毛就像战国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吵,我这个小小的郑国夹在中间简直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是进退两难啊!我跟你们哪个去?站在哪一边?我就是怕红军分裂,其实你们也是怕红军分裂的,不是吗?朱毛朱毛,朱不离毛,毛不离朱。朱之不存,毛将焉附!”
会上,陈毅从四个方面批评了毛泽东:
1.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是不够的,因为毛泽东常讲马列主义只规定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还要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创造。(陈毅后来谦虚地承认:“我那时二十七八岁,不懂什么东西。”)
2.毛泽东有个人英雄主义,他讲现在革命没有党来领导一定会失败。陈毅批评说这话实际上就是说没有毛泽东来领导,革命就会失败。
3.毛泽东的领导是家长制的,老爱发火,爱教训人。毛泽东和朱德之间天天吵架。“我是怕红军分裂,怕党分裂。我是希望你们两个团结。”(陈毅后来补充说:现在看来这个团结是和稀泥。)
4.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不对的,这等于说共产党员都没有发言权,说错了可以纠正嘛。(后来陈毅自责说:“我那时是很狂妄的。”)
对于朱德,陈毅在会上也批评了两条:
1.1928年湖南八月失败后,我陈毅主动作了检讨,但朱德回来后根本不作检讨。
2.朱德重用刘安恭是不对的,刘安恭一到红四军就当了重要领导,我不同意,我对刘说,你真要愿意干,就到连队里当个副连长,顶多当个副营长。但由朱德的坚持,刘安恭才能走上红四军的重要领导岗位。
会上,陈毅宣布了对毛泽东和朱德的处分决定,并把处分决定写进了“七大”决议案:“毛泽东同志予以严重警告”,“朱德同志予以书面警告”。
“七大”未能解决问题。这也是客观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在红军初创时期,大家都没有经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无可避免会发生争论、分歧和经历曲折。陈毅在两位领导人发生分歧时采用“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我曾读过陈毅儿子陈丹淮的《红军时期:陈毅与毛泽东的友谊》一书,他对这段历史这样写道:“由于陈毅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物,又正在代理前委书记,这次大会就由他来准备。毛泽东很重视这次会,期望能在他所主张的正确路线上统一思想,于是满怀希望地找陈毅谈话,要求陈毅能支持他,做一个好的决定。但是陈毅一方面对这些争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害怕红四军的分裂,宁愿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血气方刚,要表明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没有理会毛泽东的意见。”
“七大”只开了一天就匆匆落下帷幕。落幕前,通过了一个决议,并进行了前委选举。选举结果一半对一半,陈毅立即声明,他投毛泽东的一票弃权。关于这些,陈丹淮回忆说:“这次近乎‘夺权’的会给毛泽东很大刺激,因为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由下级‘造反’而成功的例子。虽然在这以前,毛泽东曾多次遭到别人的打击,甚至被撤职,但那毕竟是由中央、由党内地位比他高的人所做的,因而这次陈毅的‘由下而上’的‘夺权’是他难以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