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流?
作家拉莫特在她的《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中提到过与写作通灵的感觉。她写道:
全神贯注于我们自身之外的事情是我们理性思考的一剂强有力的解药。很多时候,当我创作时,我便会想如果他人能够体会我现在的感受,他们会把我烧死,因为我感觉如此自在、充实和极度愉悦。
拉莫特所提及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将心流 (flow) 定义为:
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在心流状态下,工作毫不费力,你会感觉到:
内心的纯净;
对手头任务充满自信;
一种陶醉感,感觉自己超越了日常现实。
二、为什么心流如此重要?
心理学家米哈依曾对心流状态进行了研究:
他挑选了107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管理者、工程师以及生产线上的工人。他给这些研究对象配备了一个遥控提示器,定时提醒他们记录自己做的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时的感受。
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结果显示:平均来说,人们处于心流状态的时间中只有不到20%出现在消遣时,也就是说,处于心流状态中的人们大部分都置身于工作的状态之中。
心流状态能够推动人们在工作时尽心尽力,因此心流也被称为人们工作时最强大的驱动力。
心流体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全情投入于一件难度系数很大的工作,可是大脑运行时却消耗很少的能量,毫不费劲。原因是,在心流状态下,大脑活动的方式体现出高效率和准确性,耗费能量也比较少。当一个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再苦再难的工作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三、什么会产生心流?
盖洛普咨询公司研究发现:
15%~20%的成年人几乎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心流体验,同样比例的人却似乎从未体验过这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剩余60%~70%的人偶尔有过心流的体验,也许是每周、每月或是每几年一次。
如下图所示,技能水平和挑战水平分别被置于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其展示了心流通道,45度角的矢量线表示某个人感觉他的技能和挑战达到平衡时的状态。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心流的产生与技能水平、挑战等级成正相关,在挑战难度越大且技能水平越高的情况下,心流越容易产生。
也就是说,当你按自己意愿选择了一项有相当挑战性的任务,且你拥有明确的目标,而你的专业力又恰好能够完成时,这时候容易出现心流状态。当挑战和我们技术之间的平衡时,我们会处于心流状态。而当平衡被打破时,我们就会经历另一种极端的心理状态:厌倦、冷漠和焦虑。
四、你会找出自身的对抗点吗?
心流不会凭空出现;我们必须主动寻求这种状态,这时便会出现对抗点。所谓对抗点,即阻止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混乱和干扰因素,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
在避开对抗点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要以工作繁忙为理由陷入无止尽的邮件、文件等,而要依据事情重要程度展开处理。想了解如何归类整理的内容,请收阅微课人生越来越复杂?该学学如何整理了
五、你是着眼当下的人吗?
心流的本质——完全沉浸在眼下。如果你在担心过去或计划未来,便很难进入心流状态。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今天我想实现这个目标。”)和排除干扰,来提高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你可以这样做:
关上门,关闭电话和会叮当作响的所有应答设备,告诉人们不要来打扰你。
如果内心产生了一种令人焦虑或紧张的想法,把它写下来,然后放在一边待以后再处理。
最大程度地减少干扰,让自己专注于现在,保持心流状态。
六、你是心流状态的常驻者吗?
研究证明: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进入其中。心流就像肌肉或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心流状态更容易。所以,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有更多心流状态,可以在周末多拿出时间进入心流状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园艺、烹饪、跳舞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大脑会变得疯狂,身体中产生的神经化学物质将创造出高度专注、富有创造力、异常欣快的状态。而这些神经化学物质减少之后,感觉的良好就会消失。这时,适当的睡眠、阳光和营养则非常重要,所以退出心流状态之后,你需要到阳光下去散散步,然后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