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 页 加为收藏

美元注水 全球新灾难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时间:2009-04-07 15:19:57
中国经济周刊:美元注水全球新灾难
美元注水 全球新灾难

  美元注水 全球新灾难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   钮文新

  又一轮大规模的“美元注水”,再次让世界震颤。

  北京时间2009年3月19日凌晨,有“世界央行”之称的美联储再次传出令世界瞠目的消息,美联储当季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在未来6个月内,收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在未来12个月内,收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房利美、房地美抵押贷款证券,外加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通俗解释是美国开动印钞机大量“印钞”;专业说法是美国将在12个月内投放基础货币1.15万亿美元。

  1.15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奋不顾身地破例允许全美商业性金融机构用那些已经毫无流通性的垃圾资产作为抵押品,从联储获得抵押贷款,而且一再延长这些抵押贷款的期限,这实际就是美联储投放基础货币——印钞,其新增规模高达2.3万亿美元;现在,如果再加上即将投放的1.15万亿美元,美联储新投放的基础货币共计3.45万亿美元。

  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约为基础货币量)也就1万亿美元;但现在,美国的基础货币总投放量已经达到了4.45万亿美元。

  从1万亿骤增至4.45万亿,历史罕见。所以,美联储3月19日“印钞”的消息一出,美股大涨、美债大涨、油价大涨、金价大涨……这一天,美国国债价格坚挺、收益率被进一步压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前一日的3.01%下降至2.48%,创下美国自10年期国债发行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一夜之间,世人对全球性通缩的担忧骤然转向了通胀,而几乎所有美元资产的持有者也都再次调动起敏感的神经,算计着自己多年积累下的财富将蒙受怎样的损失。

  更为残酷的是,如果美国的行为稍有失当,很有可能将把世界经济导入一场新的灾难——全球性滞胀。

  滞胀灾难来临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在金融危机发爆发前的2007年,美国的GDP达13.8万亿美元,但基础货币总量只有1万亿美元?答案是,这正反映了美国当年的信用发达程度,使用金融杠杆上百倍地放大了货币的总量。但是,现在不行了。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衍生品再也找不到交易对手了。于是,它们变成了坏账;于是,去杠杆化变成了当今世界的潮流。

  在此背景下,站在美国利益角度看,美联储“印钞”做法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方向正确。因为去杠杆化意味着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大幅萎缩,美联储必须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以维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维系贷款市场正常运转。

  但问题是,方向正确的事情是不是可以无度而为?更危险的是,就算美联储所投基础货币数量并未过度,但以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为首的金融投机者势必会利用此事大肆操纵商品期货市场(石油价格之所以在供求平衡之际也能被炒到每桶147元,不就是投机力量的杰作吗?)。可以想象,往后的一年间,美联储每一次收购债券、放出基础货币都会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机会,为市场操纵者提供可被利用的工具。

  如果这件事真发生了,除了美国,世界其他各国无异将陷入一场更为严重的灾难——全球性滞胀:非美元国家不仅要承受经济衰退的痛苦,还要承受高通胀的压力,从而为挽救经济付出难以估量的高昂代价。一方面是价格暴涨,一方面是经济萧条,灾难性的滞胀再次降临。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理由:增大流动性可以推动经济恢复增长。但不要忘记,流动性推动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有强大的需求存在——人们愿意更多的借钱投资或消费。但现在存在大量需求的国家已经屈指可数,中国是一个,因为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财政能力,而美、欧、英、日等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目前还找不到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欧美尤其如此,在GDP中占有70%地位的消费,已有相当一部分转向储蓄,如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已经从0扩张到了5%。

  如果找不到经济增长的动力,那美国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流动性)的直接后果只能是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商品价格虚涨。

  金融投资家罗杰斯3月18日公开指出:世界范围的大量印钞,结果必然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尤其是石油,它的价格一定会超过前高(147美元一桶)。同时这会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主席斯蒂芬·罗奇也在3月23日指出:全球经济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低迷状态,而且会在滞胀中度过。

  全球市场已露不祥征兆——当全球经济毫无复苏迹象、甚至还在滑落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上涨,至少已开始剧烈振荡。

  国际金融市场大乱

  数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币值间在过去数十年中形成的“负相关关系”,已呈现微妙变化,国际金融市场也因此更是“乱象”丛生。

  在此,我们仅以商品指数(1957年由美国商品研究局编制,英文缩写CRB)和美元指数(1985年由纽约棉花交易所编制,英文缩写USDX)为例。

作者:  责任编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医改负重启程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