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为保持其大国形象、对抗华约组织和苏联军事威胁,法国决定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这一方案在1980年得到通过,当时法国国防委员会批准建造的数量是2艘。但由于80年代苏东剧变发生,法军的战略也随之改变,航母的性能指标也一改再改。
到1989年,拖沓了近十年之久的航空母舰计划终于开始动工。这一四万吨级的航母被法国人寄予厚望,同时其设计指标也高到了埃菲尔铁塔之上。如何高?第一,要上核动力;第二,要用弹射器;第三,要上固定翼预警机。区区四万吨排水量的小身板能吃得消吗?
航母之所以使用核动力是因为核反应堆能使舰船在续航能力、动力性能上具备优势,同时可节约燃料体积,省下宝贵的舰上空间。相对于柴燃动力,核动力固然是好,然而好的东西需要的是技术的支撑,而法国人显然在这方面不过关。
法国原计划设计一套新的舰用核反应堆用于航母动力,但无奈难度太大,制造商搞不出来,这时航母已经建造3年时间。法兰西海军着急啊!为了应急,制造商不得不将核潜艇上的K-15压水式核反应堆修改后用于航母。
应急的玩意儿如何堪用?结果就是麻烦一大堆。其冷却系统故障、驾驶舱底部强震、动力泵故障等一大批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原始设计,难以根治,这就导致了“戴高乐”号航母的最高速度仅仅27节,甚至比50年前制造的“克莱蒙梭”号还慢了5节!
核动力上装逼不成反被X并没有让法国人好高骛远的姿态有所放低,还要坚决上弹射器。然而,法国并没有设计制造弹射器的能力,这怎么办呢?买吧!当时世界上能制造航母弹射器的国家只有美国,高卢鸡不得不向山姆大叔低下了高昂着的头颅。
然而美国佬是无利不起早的黄鼠狼,见到高卢鸡自己送上门来,哪能不狠宰一刀?于是弹射器的报价,很黑。法国人可咽不下这口气,回头给国内制造商下死命令,必须搞定!然而,还是搞不定。最后还是不得不购买美国货,据说弹射器价格是美国国内价格的三倍以上。
被宰的不仅仅是弹射器,固定翼预警机也是法国人心头的痛。原因很简单,自己搞不定嘛!搞不定就去买呗,苦逼的是卖家还是黑心的美帝国主义。法国人欲哭无泪,仅仅弹射器、E-2C“鹰眼”预警机两项就耗资近 11亿美元,坑得不是一般的惨!
要说11亿美刀还不算让法国人头大的话,那么拿出计算器算算整个“戴高乐”号航母项目的预算大的就不只是头了。本来“戴高乐”号的预算是120亿法郎,结果到2000年11月为止,其花费已超过800亿法郎,是预算的6倍多。
事情还不算完,当买来的E-2C“鹰眼”预警机到货后,悲催的法国人发现一个问题:甲板不够长,满足不了E-2C预警机的起飞距离。估计当时法兰西水师负责人心头肯定跑过一万头草泥马。没办法,只能返厂将航母斜角甲板跑道加长4.5米,也算是创造了历史。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2000年11月,“戴高乐”号航母终于开始了久违的远航试验。然而“戴高乐”号并非唐僧师徒,它的磨难远没有结束。当航母行驶到百慕大群岛海域时,一部螺旋桨的桨叶突然断裂,沉入大西洋洋底。戏剧性的是当天恰好是戴高乐将军的忌日。
螺旋桨出事后,“戴高乐”号航母不得不取消原先拜访美国诺福克军港的计划,灰头土脸地返回法国土伦。为了应急,“戴高乐”号换上了退役的“克莱蒙梭”号航母的备用螺旋桨。经过这一创伤,该航母的最高航速降到了25节以下,幸亏还能勉强满足当时的舰载机起降。
“阵风”M型战斗机成熟后成为“戴高乐”号航母的主要舰载机,不过“阵风”在“戴高乐”号上的命运也是一言难尽,说出来都是泪。2009年9月,两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在地中海进行试飞时相撞,而这两架战机便是从“戴高乐”号航母上起飞的。
虽然坎坷,但经过几年的磨合,“阵风”M型战斗机 最终还是在航母上安家落户。目前“戴高乐”号航母上可搭载12架“阵风”M战斗机,20架“超军旗”攻击机,3架E-2C预警机,2架“美洲狮”直升机,2架“海豚”直升机,合计约4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