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反卫星是进攻的手段,而卫星的快速发射能力则是“太空战”中尤为重要的防御措施之一。卫星的快速发射能力,为己方维护太空资产,保障天基的监视与侦察,情报、通讯、导航与定位、预警等功能提供了前提条件。当在己方的卫星被敌方摧毁后,己方能快速发射相关功能的卫星进入轨道,迅速弥补该系统卫星失去的功能,使己方的天基卫星系统仍能正常运作。通俗地说,“快舟”飞行器的理念是: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时,在隐蔽地域待机的发射平台接受发射命令,携带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在战术掩护下移动到预定发射阵地,星箭组合体发射升空,并迅速进入预定轨道。从接到命令到投入使用,整个发射过程仅需数小时或数天,而常规发射则需要至少6个月到9个月。
快舟一号
在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建设上,目前美国率先提出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太空卫星军事应急。它的概念是:当爆发战争己方的在轨运行卫星遭到敌方攻击发生损毁时,己方能在很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枚卫星,并能快速以运载火箭将该卫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填补失去的卫星应急。这种卫星小而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利用储备现有的零部组件“随插即用”模式快速组装制造。而这一概念进一步延伸后,拓展到了战术部队使用的卫星。大型卫星均由军队战略决策高层使用,用于满足战略需求;成本低廉、便于组装和发射速度快的小型卫星则可以供战术部队使用,所提供的功能或资讯,供战场上连、排级部队直接使用。
中国卫星发射
美国国防部为落实推进“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于2007年5月21日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响应联合办公室”,负责协调陆、海、空军对于太空军事服务的需要,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太空领域的快速军事部署。接着便提出一项庞大的“百星计划”,主要目的就是“应对美国对手日益强大的太空反击能力”,一旦美国的卫星系统遭到攻击破坏,美国及盟国可以通过这一计划迅速恢复卫星能力。然而,构想中的美国火箭并没有最终完成,而中国的这项技术却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