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发展超视距空战能力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在南海拣到美国AIM-7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残骸,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发展国产中距拦射导弹,这就是PL-4导弹,后来该导弹和206火控雷达构成了第一套国产超视距空战系统,配备当时正在研制的歼-9战斗机上面,但是国内当时经济技术薄弱,研制进度较为缓慢。
歼-11战斗机
歼-9战斗机下马之后,PL-4空空导弹又和208火控雷达、带拦射原理的射瞄-8光学瞄准配套形成了歼-8B战斗机的超视距空战系统,不过PL-4此时技术已经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战场环境的需要,考虑到国内短时间难以提供新型导弹,所以中国空军决定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引进国外先进导弹,为国产导弹发展提供借鉴。
1988年,中国与意大利签署协议,引进阿斯派德空空导弹(简称A弹),A弹最大的优点就是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制导系统,配备了倒置接收机,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制导精度,部分性能达到当时最新AIM-7M的水平,1990年导弹开始交付,但是A导弹与208火控雷达之间的兼容问题一直到1995年才得到解决,所以歼-8B战斗机在90年代中期以后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
解放军装备的歼15舰载机
在引进阿弹的同时,相关单位开始了国产化工作,2000年歼-8H战斗机使用KLJ-1火控雷达制导PL-11打靶取得成功,先后完成攻击超音速目标、下视/下射等科目,标志着国产超视距空战武器系统正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