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浮出水面。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 “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 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
中国北斗卫星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频道是稀有资源。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然而,中国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败下阵来,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另外美国和俄罗斯都已经成功实施了探月登月,如果在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上中欧合作顺利的话,欧洲是绝对有机会参与中国的嫦娥工程的。但是在美国的强力干扰和欧洲的失算前提下,中欧太空合作的萌芽被扼杀了。
而有了伽利略系统与欧洲的合作失败,以及美国死不悔改的在太空合作上孤立中国的遏制战略,中国立足自我探索和发展太空技术的雄心会更大。
中国北斗现在远远领先欧洲“伽利略”系统
而包括俄罗斯和欧洲在内的航天强国,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今后会像现在的中国亚投行战略中的表现一样,逐渐向中国的航天和太空战略靠拢。航天科技集团6月17日消息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通过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一院联合评审,由初样研制转入试样研制阶段。这标志着长征七号火箭的产品技术状态已经确定,下一阶段的研制重点将转移到火箭的生产、总装和测试上。这意味着中国离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又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