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上海人,上海嘛,中国之门户,国际大都市,到哪儿都能见到洋人,当年小时候就常被派到少年宫接待外宾,那时接触的方式就是展现我们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见洋人之前大队辅导员那可是先要政治教育一番的,譬如见了黑人别搓人手,那不是没洗干净,而是天生黑。
于是一帮少先队员们白衣蓝裤红领巾飘飘,跟那假模假式画个国画,写个书法,外宾大叔大妈拍个照片,谁要是能起来说句welcome to China之类的,即会招来洋妞的热情拥抱和亲吻,当然有时运气不好献吻的是个一胡子香水味的外国老头。
长大以后念书工作出国旅行,免不了和洋人打打交道,如今就职于一家影视公司,去年被派往南京,公司在那为我安排了一套公寓,而邻居则是我的几位西洋同僚。隔壁两个英国人,楼上一个美国人,那俩英国人都是年轻人,英国某艺术学院高才生,是我从上海浦东机场直接带到南京的,刚到南京举目无亲,于是我就指导他们如何在中国生活。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了中国的生活
顺便也带着他们四处玩耍吃喝,对于天朝博大的美食文化,这二位可算是开了眼了,吃了一辈子炸鱼薯条,吃个沙县馄饨都赞不绝口,烧烤、羊腿、火锅、川菜……吃得他们是满口nice nice。
终于有一天,在家不大的饭馆吃饭,一个哥们忍不住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就算这么小的饭店,每个桌子上的每个人点出来的东西都可以不一样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
我差点一口饭没喷出来,仔细一想,也是,他们英国那点吃的,一个大饭店菜单上就那么可怜的几个套餐,真是没得可选。吃顿鱼子酱就算过年了。
混得熟了,我们也成了好朋友,有时也聊聊各自文化,经常带他们去我一哥们那里喝喝功夫茶。对于茶道,他们倒是颇有兴趣,相比咖啡,英国人还是比较爱茶的,问我茶是哪产的,我告诉他们福建,一个英国佬立刻自作聪明:我知道,fujian,fuji mountain。福建整到富士山去了,我比较受不了的就是他们中日不分,这似乎是西方人士的一个通病,就像我们有时也分不清英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