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著名歌手凯蒂·佩里一首名叫《黑马》的新歌很火,其中有句歌词:“她会吃掉你的心,就像杰弗里·达默那样。”达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连环杀手,以吃掉受害者著称,1994年死于监狱。20年过去了,为什么达默依然存活于当代文化中?那些黑暗故事究竟有何吸引力?为什么有些杀手成为“名人”,另一些却被遗忘?
连环杀手和家庭暴力,哪个更危险?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显示,连环杀手制造的谋杀案从未超过当年谋杀案总量的1%,而2012年,因家暴导致的命案却占总量的12.5%。然而,家暴命案很少引起公众关注,连环杀手的故事却能长久流传,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黑暗是人生的一部分
美国犯罪学家司考特·伯恩博士在其新书《我们为什么热爱连环杀手》中尝试解开上述之谜。他说:“我的问题是:我们能从杀手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我们对自己又有多少认知?人们热衷于了解黑暗一面,而黑暗是人生的一部分。”
探寻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对不少人而言具有强烈诱惑。在美国国家犯罪与惩戒博物馆,59岁的游客乔安娜·马弗尔描述了他们一家人对犯罪案件的浓厚兴趣:她的祖父是犯罪类杂志的忠实读者;她的父亲声称曾在芝加哥见过黑帮教父阿尔·卡彭;而她本人则热衷于探究杀手的童年对其一生的影响。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对杀手何以变成杀手更感兴趣,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马弗尔说。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连环杀手警示信号:尿床、虐待动物和纵火。这源自1963年一个名叫约翰·M·麦克唐纳的精神病学家基于100名有暴力行为病人的研究,又称“麦克唐纳三要素”。但后来的研究驳斥了这一说法,认为麦克唐纳的研究设计不够合理,且样本太少,上述童年表现不足以预示长大后会有暴力行为。
目前,尚无一个简单办法来确定一个人是如何成长为连环杀手的。联邦调查局的报告指出,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人的行为,就像你无法枚举一个人决定结婚的所有理由,也不可能穷尽一个人变成杀手的所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