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社会瞭望>

人人都“爱”杀人魔:试解杀手受欢迎原因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11-16 13:49:33

  

  真实、虚构彼此交融

  除对公众生理和心理产生强烈刺激外,连环杀手的故事还能极大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因为他们拥有畅销小说的基本元素:危险、神秘、英雄、恶棍、因果报应。

  “有时你很难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迅速画出一条实实在在的界线,”施密德说,“犯罪真人秀常常使用小说技巧来凸显戏剧效果,而小说常常基于真实事件以增强现实感。”

  这就是为什么对阅读连环杀手报道或观看电影《沉默的羔羊》,公众可能感觉并无多大区别。“他们同样耸人听闻,同样娱乐百姓。”伯恩在其书中写道。

  事实上,小说和现实确实彼此交融:《沉默的羔羊》中收集人皮的角色布法罗·比尔,其原型部分基于真实杀手埃德·盖因,他喜欢收集女人的肢体;杰弗里·达默无数次被拿来和食人的汉尼拔·莱克特做比较,尤其是在《沉默的羔羊》公映之后。

  甚至连新闻报道也出现以故事手法描述连环杀手的倾向。伯恩阅读了1995年至2013年间《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所有提及连环杀手的报道,发现35%的文章用到“恶魔”、“怪物”、“邪恶”等词汇。

  当连环杀手逍遥法外时,为回应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媒体和执法部门往往依据固有的道德指引说:“恶魔已经来到我们的城市,但不用担心,我们会战胜恶魔。”这种善恶对决、猫捉老鼠的故事架构大大简化了真实的案情,淡化了杀手背后的复杂动因。结果是,所有细节具化成一个拥有超人能力的连环杀手,并最终成为畅销小说的主人公。

  一切只是娱乐

  公众对连环杀手的着迷有时显得颇为无情,尤其是面对真实案件的时候。但研究表明,人们热衷于惊悚故事可能出于各种原因。

  1995年一项针对青少年观看恐怖电影的调查显示,那些所谓的“嗜血观影者”,即承认喜欢血腥画面的人,表现出不够有同情心、追求冒险刺激的强烈需求;那些所谓的“惊悚观影者”,即为了感受惊吓而看电影的人,则表现出既渴望冒险刺激,又有高度的同情心。前者对杀手而非受害者存有一定认同感,后者则既不认同杀手,也不认同受害者,他们只是因为刺激和神秘感而被电影剧情所吸引。

  伯恩说,唯有当真实的连环杀手来敲门时,你才会有真实的恐惧感,在此之前,“一切都只是娱乐”。

 

  施密德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何对连环杀手津津乐道:他们对罪犯怀有一种复杂心理,既恐惧又羡慕,因为罪犯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自由”世界里,不受法律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并非我们希望到处杀人,只是好奇,如果我们随心所欲,生活将会怎样?”施密德说。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