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很像加拿大的魁北克,为了保持自己法语的地位所以不教英语。我们碰到一个成奈出生的IT主管,在孟买上班,他就只能和同事说英语,因为他从小就没学过印度语。如此一来,能把所有印度人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竟然是英语,而不是属于本民族的印度语,这也是印度很悲催的地方。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印度当年从英国人独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注意,整个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英国人在的时候,灭了土著的王国,拉拢了地方的土司,硬是把几百个没啥联系的小国和土邦揉在了一起。
英国人在的时候有实力把大家揉起来,但英国人走了,怎么办?
于是以德里为中心的印度新政府就搞出了一个基本框架,附带很多协议,跑去和各个土司和王侯谈判,只要他们愿意签字加入印度这个大家庭,很多特权可以被认可保留。
印度搞的是一国多制,只要承认中央主权,你在自己的辖地上该怎么整就怎么整
这类似我们搞的一国两制,印度搞的是一国多制,只要承认中央主权,你在自己的辖地上该怎么整就怎么整吧。于是大量的封建土司和宗族嫡系被保留了,直到今天还在印度的各地有巨大的影响力。
有些土司当年是很识大局的,签就签了。有些,特别是国外背景强点的,就不签。于是德里就号召当地人,学习甘地前辈的非暴力不合作,集体弄得土司们活不下去了必须要签。
印度生活现状
如果当地人很怕土司不可呢?德里就会从邻近的邦发动觉悟高的群众,搞大游行,一路向这个不签字的土司老家游行过去,类似当年墨索里尼进罗马。
总之一句话,非暴力。
印度人不喜欢上片刀这样抄家伙的,这和宗教文化有关系。这事情要分两面看,好的一面是在当年国家才建立的时候避免了流血,起到了迅速稳定的统一印度的目的。坏的一面是历史残余太多,导致印度今天就是个东周列国之类的,各个邦之间互相不买账,德里就是个吵架的地方。
这种不买账还发展成一种社会文化,扩展到印度的各个层面。一个公司里,各个部门互不买账。城市政府部门之间,互不买账;城市和城市之间,互不买账,而总体上城市和农村,也是互不买账。这又导致印度的发展很多时候沦为一个邦,一个城,一个企业,甚至几个个人的单打独斗。提议永远都是有的,但就是少有进展,因为大家都是互不买账的。唯一能让大家买账的,就是宗教,还有种姓。前一个很光明,后一个则很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