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联动的“中国式撤侨”
首都被占,总统出走,沙特空袭……亚丁湾海域国家也门政局近期剧烈动荡,烽烟四起,战火已呈蔓延之势。美国等国家已纷纷撤离驻也本国人员。
3月2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从也门撤侨的准备工作,中国海军也暂时停止亚丁湾护航任务,导弹护卫舰临沂舰、潍坊舰和综合补给舰微山湖舰转变航线赴也门参加救援。这将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撤侨行动,也是首次军舰直接抵达港口执行撤侨行动。协助华人不论国籍
撤侨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把侨居在他国的本国公民撤回本国政府的行政区域的外交行为。这里有两个概念:其一,撤侨是政府行使的领事保护与服务职能,非个人行为;其二,撤离的对象是侨居海外的本国公民,包括已取得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仍保留本国公民身份的人。
中国海军547舰在也门撤侨现场
不过,关于撤侨对象的身份认定,并没有特别严格限制,2006年,中国政府在所罗门群岛爆发骚乱后所采取的撤侨行动,就包括协助撤离非中国国籍的华人,显示了中国政府维护海外国民以至华人安全方面的大国实力和自信。
回顾中国政府历次撤侨行动,都是在当地爆发骚乱、战乱冲突、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组织的,也就是当海外华侨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时,中国政府对其进行领事保护的一种行为。
中国撤侨“不收费”
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期间,中国政府通过海、陆、空三种方式从利比亚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徐州”号护卫舰赴利比亚执行保护任务,中国首次动用军事力量撤侨。空军派出4架伊尔-76飞机,于2月28日飞赴利比亚、接运中国在利比亚人员。
中国海军547舰在也门撤侨现场
关于这次撤侨是否会对相关人员收取费用的问题,目前虽然没有明确报道,但是从以往的中国惯例来看,应该为免费。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撤侨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当时印度尼西亚排华不断地升级。1960年1月20日,中国先后租用十多艘客轮到印尼各港口接运华侨回国,拉开了大规模接回中方人员的序幕。到1960年秋,中国政府从印尼一共接回6万多名华侨。综合计算,这项工作需要投资一亿多元,当时并没有收取相关费用。
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发生冲突,中国从黎巴嫩撤退了侨民,据当时新华社的报道,外交部领事司有关负责人还就此作了专门的解释。在回答有关撤侨的费用问题是怎样解决的问题时,该负责人说,撤侨时政府提供的交通工具是不向个人收取费用的。此次把中国侨胞从战火中撤出黎巴嫩,驻黎使馆也没有向侨胞收取分文费用。
2013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在日华侨和学生回国搭乘班机是收费的,但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府行为撤侨,而是增加了班机数量,也避免了很多人因为买不到机票无法回国而已。在国际惯例来看,撤侨中无论收费还是免费都是正常的,看各国特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