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1月22日发表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克里斯托弗·扬的一篇文章,题为《忘掉中国的“珍珠链”》,全文编译如下:
在2014年11月8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同时以海军外交官而闻名的)詹姆斯·霍姆斯批评了笔者和一个分析师团队2014年10月发表在国防大学网站的一篇关于中国海外基地建设的报告。
霍姆斯错误地把这篇报告的结论描述为断定“几乎没有理由预期中国将寻求印度洋上的基地建设”,并指责报告流于“线性思维”及“直线式的分析”。外媒臆想的中国珍珠链策略
事实上,这份报告认为,中国不断扩张的全球利益将产生对区域外海军行动的更大要求,并预言中国很可能会建立至少一个“军民两用”基地,以便为其增加的海军作业提供后勤支持。该报告还得出结论,称所谓的利用中国投资修建商业港口以获得秘密准入途径的“珍珠链”模式并不能支持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强大的、以作战为导向的存在。报告指出,实行这样一条路线对于中国来说并无战略上的意义。
中国帮斯里兰卡修建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效果图
国防大学的报告题为《并非我们不得不回避的主题:21世纪中国海外基地建设要求》,由罗斯·鲁斯蒂奇和笔者执笔,并在资料收集方面得到了斯科特·代瓦里和詹妮·林的帮助。
我们研究了中国在海外不断增加的对外经济和安全利益,假设了什么样的利益需要得到保护并会成为解放军的使命,纵览了关于海外基地建设的媒体报道及政府官方声明,研读了中国民间和军方分析人士的著述,并对后勤专家进行了采访。我们的结论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单纯依赖于商业港口准入来保护其海外利益的方法并不令人满意,这表明情况很有可能会出现变化。很多中国评论人士认可这一结论。这便带来了问题:中国军方需要什么样的后勤支援来支持规模扩大的海外存在?报告指出并分析了6种潜在的后勤模式,每一种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