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将改写未来
2014年,中国科学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颁奖。因为有“国际首创”的硬指标,2000年以来的14年中,该奖项仅仅颁出5次,可谓是中国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奖。“世界领先”,是中国科学家几十年来一贯的追求,也是旁观者始终解不开的心结。
2014年,中国的确在一个领域成为了“世界领先”。IMF说,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今年已经超过美国,2015年将成为中国世纪的元年。由此引发的争论,当然更加激烈,只能交由时间去检验。
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充满魅力。当爱迪生在美国建立起庞大的电网系统时,他一定已经料到,100余年后的今天,电力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他恐怕想不到,100余年后的今天,美国老旧的电网在每一次飓风面前变得脆弱不堪,而饱受环保主义者批评的中国特高压建设正在艰难前行。
他们将改写中国历史
那么再过100年,中国人将会如何改变世界?转基因技术能够在全球消灭饥饿吗?意念控制将治愈瘫痪吗?核电将提供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吗?
回顾2014,笔者盘点了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他们将改写未来:
第一,铁基超导摘得国家大奖
2014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院士等人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获颁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铁基超导体
超导被认为是21世纪材料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个领域已有10人获得5次诺贝尔奖。基于超导原理的磁悬浮铁路已经为中国人所熟悉,医院使用的磁共振成像仪器(MRI)中的磁体也基本上都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
超导现象一般要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才会出现,找到转变温度在40K以上的材料已经十分难得。《科学》杂志对此评论称,“中国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没想到的是,这一奖项随后在科学界引发质疑。有科学家称,日本科学家Hosono在2008年就在高压状态获得43K的临界温度,中国科学家常压下的稀土元素替换做法和加高压起到的是类似效果,因此算不得原创。2014年底,这一争论已经逐渐平息,而获奖成员之一的陈仙辉教授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OHF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