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被皇帝称赞,但张廷玉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他身处中枢机要之地,对“言多必失”的古训感触颇深。因此他时刻保持着小心谨慎的“作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也绝少让家人得知朝中政事。不仅如此,他还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他时刻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少说多做,或者是只做不说。
对于被世人诟病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廷玉也保持着警惕,时时刻刻都不忘记一个人臣的本分。据《安徽省志》载:某次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珩参加殿试,康熙在看了张廷珩的文章后,大加赞赏,要拔为一甲(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但在张廷玉的再三请求之下,最终将他降为二甲第一。不久张廷玉的儿子也参加殿试,同样位列一甲,但在张廷玉的坚持下,也被降为二甲第一。张廷玉这些谦逊、低调的做法,屡次受到雍正的嘉奖。有时一次就奖励20000两白银,还将圆明园的澄怀园赏赐给他,其它赏赐的珠宝、古玩等更是不计其数。但其中最高的一次赏赐——也是张廷玉最为看重的——则是准其死后配享太庙。太庙是清朝皇帝的祖庙,也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所谓配享太庙,就是说按照雍正的遗诏,恩准张廷玉死后将神位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汉大臣给予的最高礼遇和殊荣,有清一代,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问题到了乾隆朝则出现了一些波折。
几番折腾 终进太庙
雍正皇帝像
雍正十三年,雍正死前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为由,命他死后配享太庙。但在乾隆登基以后,张廷玉的日子并不好过。原因在于,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已远非雍正朝所能比。随着张家子孙连中进士,张家及其族人在乾隆朝为官的数量与日剧增。据统计,张家及其族人在乾隆前期为官者即多达十九人,如果再加上张廷玉的姻亲桐城姚氏为官者,总数当有三十人之多,这就形成了朝廷内外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但此时的张廷玉不仅不知收敛,还暗中培植党羽与另一朝中权贵鄂尔泰(也被雍正恩准死后配享太庙)进行党争。
有一故事可以说明当时二人的紧张关系,据《清稗类钞》载:张、鄂二人共事十余年,往往终日不说一句话。而鄂尔泰每有过失,张廷玉一定会出口讥讽,使他无地自容。如暑天某日,张、鄂正在一处办公,因为天热,鄂尔泰脱帽乘凉,环顾四周发现空间极为狭小,说:“此帽置于何所?”张廷玉笑曰:“此帽还是在自家头上为妙。”结果,鄂尔泰数日神色不悦。
乾隆皇帝像
张廷玉势力做大、又与鄂尔泰进行党争,自然引起乾隆的警惕。乾隆十三年以后,张廷玉每每因乞休、配享等事与乾隆帝发生争执或遭到猜忌。面对乾隆越来越多的不满,张廷玉似乎意识到了症结所在。为了保全晚节,也是为了保全族人的性命安危,他先是示意家人亲属以各种借口辞官,然后自己又主动请辞。经过多次请求,乾隆曾多次亲笔拟旨挽留,最终答应了张廷玉致仕(退休)的要求。
就在辞官回籍有望的时候,张廷玉因为担心乾隆不遵守雍正帝让他日后配享太庙的遗诏,恳请乾隆立一字据,进行担保。而第二天张廷玉本该亲自进宫谢恩,却令其儿子代替的做法,再次激怒了乾隆。他责问张廷玉是真心想退休呢,还是为了得到配享太庙的恩典?一怒之下下令削去了张廷玉的爵位。之后不久,乾隆长子永璜病逝,张廷玉不顾自己身为永璜师傅的身份启程回乡。乾隆又抓住这一把柄,命朝臣对张廷玉是否还有资格配享太庙一事进行讨论,但最终碍于雍正的遗诏,没有进行更改。1755年,83岁的张廷玉在桐城老家郁郁而终,他死后,乾隆赦免了他此前所有的罪过,仍令其配享太庙。张廷玉终其一生,可称得上是三朝政坛不老翁,虽然最后与乾隆皇帝发生了一些矛盾,但与历史上其他官员相比,算是做到了善终。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关键在于他的为官之道——忠、贤、愚。忠即是对皇帝尽忠,绝无私心。贤即才华、办事的能力,对于明君来说,这一点必不可少。愚即是要该糊涂时就糊涂,不与皇帝争功,皇帝永远是对的,而自己什么都不是。张廷玉之所以能侍奉三朝为官五十载,与这三者的灵活运用关系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