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日本设立了大量的海军学校,其技术院校门类齐全,指挥院校高级、中级、低级搭配。还通过多种渠道选派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留学生数量大,留学国家多,学习范围广,学习时间长,不仅学习军事指挥、军事技术,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据考证,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员几乎全是正规的初级海军学校毕业生,有的还在高级海军军校学习过,不少人留学期间还在外国军舰上学习过。据统计,到1894年,日本海军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00余人,而出国考察的则更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留学生不仅在美、法、英、德等西方列国海军院校及其军舰上学习,而且还来中国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如铃木恭坚、河野主一郎、柴玉郎等,以武官、考察等身份来华刺探军情的则更多,甲午海战时任军令部长的桦山资纪就曾来华侦察过台湾地区的军事情况。日本海军院校特别注重学员的远洋航行训练。明治政府不惜花费巨额经费,对学校毕业生实行远洋航海实习制度。第一次远洋航海始于1875年“筑波”号(1978吨,载山本权兵卫班47人)对旧金山和夏威夷的访问。此后又在1878年访问了澳洲(“筑波”号,鹿野勇之进班)。同年,日本国产舰“清辉”号完成了欧洲之旅。这被称为明治海军的三大远航。从1875年开始,日本几乎每年都对海军学员进行远洋训练,先后到过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智利、秘鲁、英国等国。因此,日本海军军官科学文化素质比较全面。
大清政府也开办了大量的海军院校,数量不少,但起步晚,门类也不齐全,指挥院校仅有封建习气浓厚的初级院校两所,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军事课程内容较少,儒学教育课程较多,出国留学的比较少,仅三批30余人。在水师学堂和船政学堂学习期间,大部分学员对操作舰船满足于“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左宗棠语),对战略战术、西方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兴趣不高。北洋水师远洋训练相比日本海军而言开展得少之又少,一则经费所限,二则人员怕吃苦。每年的例行巡海,也是流于形式,管带只是个驾驶航行的普通船长,根本没有达到提升指挥员综合素质的作用。
身体素质
而且,两国海军军官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海洋作战与陆地作战不一样,更需要官兵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日本自古是尚武的民族,习武强身、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国民的传统观念,也是封建社会中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阶梯,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近代。日本各海军军事院校非常重视学员的身体素质,认为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载体和基础,针对海军职业危险性高、艰苦程度大,他们采取各种措施让学员进行身体锻炼,尤以对毕业学员进行远洋航行训练最为有效。日本海军军官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好。1878年10月,日本国产“清辉”号军舰到西欧各国访问,航程26300海里,长达5个多月,英国媒体惊叹日本海军素质与英国海军相比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