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素质
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战争中最令人铭心刻骨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舰队整体覆没的同时,对方舰队竟然一艘未沉。整场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战役指挥得当,作战思想先进,战术灵活。日本联合舰队运用本队与游击队协同作战,并采用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的建议,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运用便于机动、便于发挥自己速射炮火力的单纵队战术,在战斗中灵活地展开包围,牢牢地用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夹击北洋水师,并适时撤退,击沉北洋水师舰船5艘,伤7艘。黄海海战重创北洋水师后,日本联合舰队仍视北洋水师残部为心腹大患,迅速重组编队,组织人员侦察掌握北洋水师动向,积极主动,采取鱼雷攻击、夜袭等多种手段攻击北洋水师,直至在登陆部队配合下彻底将其歼灭。
相比而言,北洋水师指挥层的表现则逊色得多,其战术思想落后,战斗队形呆板,缺乏协同意识。在发现日本舰队来袭时,丁汝昌下令改为双横队应敌,但却变成了“人”字型阵形,原因是各管带“勇怯不一,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更有甚者,旗舰管带刘步蟾擅自下令开炮,提前发起攻击,致使队形来不及调整而大乱。
各舰在海战中也是各自为战,互不相救。刘步蟾在距敌5300米时即发炮射击,其余各舰跟着,“炮弹尽落于海,无一命中”。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海军舰艇开炮的起码战术要求——首发命中。
还有,舰队指挥阶层普遍缺乏战役指挥意识,各自为战。一开战,丁汝昌负伤,不久旗舰“定远”舰信号装置被击毁,失去了指挥能力,而在以后5个小时的海战中,竟无一管带挺身而出,接替指挥,一直在无人指挥的混乱状态下混战。
通过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外行出身的丁汝昌指挥固然不力,但作为接受过正规海军军事训练的众管带竟也错误不断。北洋行营翼长盛宣怀战后撰文指出,北洋水师连连败北,“实智略之不胜也”。西方史学家拉尔夫尔·鲍威尔认为:“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把人送到这些为当权者提拔起来的、老而无用的指挥官手下作战,是一种犯罪行为。”
科学文化素质日本内阁把海军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海军军官上,认为这是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因为,军舰的灵魂是军官,无之则水兵无以发挥其所长,舰船将成为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