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且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到元、明、清三代开始,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国子监既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教育最高的行政管理机构。
如今大学的概念是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提供教学以及研究条件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学者的。
但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封建政权培养精通儒家经典官吏的,学生毕业即可步入仕途,因而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此外,所学课程也迥然有异。太学中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太学所关注的只是人文领域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他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专业并未涉及。太学的学生被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东汉时还有"诸生"、 "游士",西晋时有"礼生"、"寄学"、"散生"、"弟子"等称呼;国子监的学生则都叫"监生"。
明代监生分为四类,称作四监;清代分为十类,称为六贡四监。明清规定,只有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吏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