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太学和国子监是古代的大学吗
太学和国子监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对于太学,《辞海》称,"其名始于西周"。《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也就是说,太学和国子监都只是"相当于"古代的大学。其实,国子监除了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学院",还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太学则为古代的中央官学,太学和大学尽管只有"一点"之差,但就办学宗旨、教授内容、学员学制等方面而言,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中国古代大学可以说是从太学到国子监逐渐发展的,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遂在京师长安首设太学,太学也是历史上第一座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隋炀帝时,太学改为国子监,但国子监内还同时设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