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清官离任时,乡绅们就向草民摊派若干的钱粮,请人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显要的地方,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一种仪式,老百姓没想到,自己的发明创造却遇到了新问题———到后来即使是贪官,要走时也要看到德政碑立起来,不然就赖着不走,无法交接,后任就无法上班,影响官场运行。于是到唐朝,政府下令不许立德政碑,否则立的碑不仅要拆毁,责任人还要挨一百板子。如果实在爱民如子,老百姓哭天喊地要立,那么还有一个救济措施,地方可逐级上报给礼部,由礼部同意再立碑。
到后来,百姓觉得申请立碑程序复杂,有时中央批复下来,官员已离任多时,但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面对困境,“万民伞”应运而生。“万民伞”其意是说这个离任官员,平时就像把巨伞一样佑护着老百姓,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员越有面子,“万民伞”既能表达对清官的敬意,又无需繁琐的审批手续,于是很快就流行开来。清官离任自然有人送伞,但那些贪官离任时为了面子,也要设法弄把万民伞装点一下门面。
由郑板桥离任“走得一身轻”,想到了米芾“临行一身清”。北宋时期,着名书法家米芾曾主政于涟水(今属江苏涟水县)。临行时,特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以示“来清去白”。离任时,不仅百姓送的“万民伞”就有上千把,而且后人还将他洗笔墨的水池整修一新,命名为“廉池”,引来无数游客景仰。一位诗人触景生情:“米公洗墨净心灵,留得清气满乾坤”。
所谓“遗爱靴”,准确地说,非老百姓的发明创造,而是在送清官时意外的收获。唐代崔戎任华州刺史时,做了许多好事,在他离任时,老百姓舍不得让他走,拦在路上,没想到可能用力过猛,竟拉脱掉了他的官靴,老百姓如获至宝,称此靴为“遗爱靴“。
于是,“脱官靴”后来成为官员离任时的一种仪式,官员离任临走时,如绅民拦路,官员就伸出臭脚丫子,主动让绅民脱掉官靴。得到靴子的地方绅民再弄一个“靴匣”装起来,油漆好后钉在城门上供着,让人瞻仰参观。康熙年间上海人民送别离任某知县,百姓居民簇拥脱靴,把酒号恸,官亦大哭,无法成行,靴子被脱去四十余只,满县人如失父母云云。由此可见,当官的真的为百姓办了事,老百姓还是很记情的。
明代清官海瑞,历官无数,祛私戒贪,刚正不阿,被百姓誉为“包青天”。海瑞离任淳安县县令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的供桌上摆放一碗碗清水和一面面明镜,以此颂扬这位清官“清如水,明如镜”的官德。可退休后的海瑞也没把自己当外人,每天还外出视察民情,跟“人大代表”一样主动监督当地官员工作,十六年如一日,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对这个只认死理的人,地方官当然不会理他,但也不敢得罪他。
有道是:“功过是非,盖棺定论”。其实,“定论”何须到“盖棺”?“离任”犹如一面镜。一个为官者的政绩如何、名声好坏,当他离任后,百姓看得最清,“论定”最真。正可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文/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