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如果海潮趋向北大门,则海宁一带的海潮首当其冲;趋向南大门,则绍兴一带的海塘坐当其险;唯有主流走中小门,南北两岸才少有海潮之灾。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一旦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乾隆皇帝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另一方面,海宁地方的地势和土质都不是很好,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负责的官员们在具体措施等问题上还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亲往阅视,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督责之下,海宁一带修建起了耗资巨大的鱼鳞石塘,成功地抵挡住了海潮的侵袭,对保护当地及附近地区的百姓、土地以及农业生产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时至今日,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海水冲刷,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时候,就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边露营、玩耍。由此可见,乾隆四度前往海宁,根本不是所谓的探望亲生父母,而是要阅视和筹划海宁的海塘工程。
中国历来就有俗文化压倒严肃文化,演义小说埋没正史的传统。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被吸收到文艺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鸳鸯蝴蝶派大家许啸天的一部《清宫十三朝演义》。书中说:乾隆原来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调包之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因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陈氏夫妇的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
近些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连续不断地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从小便听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因此《书剑恩仇录》紧紧围绕乾隆身世这条线索展开。不但如此,金庸还在书中杜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他在于万亭去世以后继任红花会总舵主,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陈家洛的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陈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败自刎,葬于“香冢”。
金庸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老老实实地告诉广大的读者,“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时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