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位学者写道:“年轻的阉人歌手嗓音清脆、动听,无与伦比,任何女性都不可能具有如此清脆、有力而又甜美的歌喉。”
18世纪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帕尼这样描述1734年法里内在伦敦演唱时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调处理得非常精细,乐音一点一点地逐渐增强,慢慢升到高音,尔后以同样方式缓缓减弱,下滑至低音,令人惊奇不已。歌声一停,立时掌声四起,持续五分钟之久。掌声平息后,他继续唱下去,唱得非常轻快,悦耳动听。其节奏之轻快,使那时的小提琴很难跟上。”
就连对阉伶一向持有偏见的法国剧作家伏尔泰也承认:“他们(阉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胜一筹。”
而18世纪的法拉内利,无疑是“阉伶”中的佼佼者,被后人称作“绝代妖姬”。如今,来自意大利和英国的科学家成功地挖掘出了他的尸骨,希望能够破解阉伶的歌唱之谜。
法拉内利,原名卡·布罗斯基,1705年1月24日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自幼随父兄学习音乐,和卡法瑞利师出同门,是波波拉的得意门生。
法拉内利有着传奇般的歌唱业绩。15岁起,他开始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展示出特殊的歌唱才能。17岁时,他在罗马以一曲超高难度的咏叹调演唱令那个时代的音乐家和观众为之倾倒。这段传奇故事被18世纪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详细地记录下来。根据记录,法瑞内利的嗓子可以涵盖三个半八度,在一次呼吸中变换250种音调,持续超过一分钟之久。他惊人的唱技时常使乐队忘记演奏,女性观众则成批成批地晕倒。
在以后的近20年内,法拉内利的歌技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一流歌唱家。他演唱的歌曲难度极高,比如咏叹调《战士在武装的阵地》一曲,包括十度音程的跳进等复杂技巧,他却可以轻松地唱下来,被人称之为“喉咙协奏曲”。这些曲目除他外,当时几乎无人敢问津。
1737年,法拉内利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位奇才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各国皇室的目光,许多王室更是不惜花重金聘他担任御用乐师。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五世患有怪癖,情绪失控,常常莫名其妙地郁闷。法拉内利前往西班牙宫廷供职,为国王唱歌解忧治病,没想到这一唱就是10年!1759年,他离开宫廷。开始了漫长的退休生活,默默无闻直至去世,终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