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征服真实原因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9-10 15:58:49

  使臣被斩!这还得了?

  坐上万乘之位后,朱元璋命令手下大将平四川、克云南、攻辽东,都是大军所至兵不血刃,可称传檄而定。受到“君臣跣足语蛙鸣”的化外小国斩使之辱,朱元璋的愤怒可想而知。估计当晚,书房里那把倭扇成齑粉矣。

  怀良亲王完全重复了当年北条时宗斩杀元朝使者的一幕,但思前想后,朱元璋却不敢效仿忽必烈的天子一怒兵伐日本。

  眼看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隔了一年,朱元璋再遣使臣赵秩出使日本,递交国书给怀良亲王。吸取上次“直抵其国,缚其王”的教训,这次的国书完全走怀柔的路子,大意是说:“最近几个被倭寇抓走的俘虏逃回本国,我这才知道早些时候的倭寇来犯,不是贵国王的本意,而是盗贼所为。所以我已经让海军方面暂停造战船了。果然能够革心顺命,共享太平,不是件美事吗?”

  硬的不行,软着来。在这封国书中,朱元璋对日本大加安抚。不过,赵秩还是差点遭遇前任使者的下场。怀良亲王见他姓赵,怀疑他是当年元朝使臣赵良弼的后代,并且是代元朝出使,喝令左右斩杀。幸好赵秩没有慌张,耐心说明现在中国当政的是明朝而不是蒙古,自己也不是赵良弼的后代。这才打消了怀良亲王的敌意,并同意派回使入明朝献马和方物,并且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七十余口。

  此后,朱元璋从在华的日本僧人口中,了解到与之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大失所望:敢情一直在对牛弹琴啊。这期间,日本的大名也出动了几次贸易船,每次都因为没有正式的国书而被朱元璋赶走。

  明太祖希望的日夷来朝的圣世景象依然没有出现,在一再失望之下,洪武十四年再次遣使,在指责日本国王的国书中以开战相威胁:

  “……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隙之源乎?……若叛服不常,构隙中国,则必受祸。如吴大帝,晋慕容廆、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

  国书到达日本九州后,同样被扣在怀良亲王手中而没有到达北朝,当时北朝幕府大兵压境,南朝节节败退已处苟延残喘之中。怀良亲王这次收敛了脾气,没有斩使,只是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国书: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节选)

  这封回书有抑有扬,强直豪壮,文采斐然,“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的豪言,实在是才子手笔,放之世界史上也应该是着名的国书。文中用典很多,我实在怀疑是中国文人手笔,不像是日本精通汉学之人能写出的。

  武则天当年废中宗自立,读完才子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氏檄》后感慨:“宰相安得失此人?”但朱元璋不会这么说,因为宰相都被他杀光了。

  说起来,两位宰相胡惟庸、李善长的死也和日本有关。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