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卐”字符,藏语称为“雍仲”或“雍仲拉曲”。“卐”有单图、也有连图;形状有左旋“卐”,也有右旋“卐”。过去“卐”字符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用在佛像上的标志是左旋转“卍”。据《辞源》载:、“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是吉样幸福。
“卍”又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此标志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的历史上均出现过;后来被一些古代宗教所沿用,如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曾使用。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载:“卐”(wan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卐”字在梵文中作sri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样之所集’。
有人认为“卐”字符最早产生于印度和欧洲,随着佛教的东进才传入中国的,属“舶来品”。也有人主张“卐”字符最早产生于我国古代羌族。
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甘、青地区的先民们制造的陶器上已有“卐”字符,足见“卐”字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如青海乐都柳湾的彩陶上亦有“卐”字符,广东、内蒙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类似符号;而佛教在4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
近年来,在西藏、青海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古代岩画地点,岩画除动物、太阳、吉祥图外,还发现有岩画“卐”字符(如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日土岩画“卍”演变序列图)。从5o年代以来,在西藏及边缘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据鉴测,至少5万年以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定居。
《藏汉大辞典》载:“卐”有两重意义:一为苯教教义,是苯教教徽。二为坚固,永恒不变。据《西藏王统记》载: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后,曾与苯教发生激烈冲突,甚至斗争,当势力强大的佛教徒围攻苯教城堡时,苯教徒于城堡四角画“卐”字符以鼓舞士气,“画方格”以抚平民。可见这里的“卐”字符是一种以苯教为中心的坚固不可摧的攘解灾害、作法驱疫的巫术。
运用这种模态符号施法,让无生命的自然界由“静”变“动”,使苯教永存常在。“宗教往往利用艺术,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者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宗教需要把神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可以感知的物质现象,以便让群众更好地感到神确实存在,从而让宗教情感有投射的具体对象”。所以,“卐”字符曾作为苯教的教徽,具有巫术的功能作用。